游山三首(其三)

乐则行之忧则违,大都知命是男儿。

至微功业人难必,尽好云山我自怡。

休惮烟岚虽远处,且乘筋力未衰时。

平生足外更何乐,富贵荣华过则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快乐时就去追求,忧虑时就避开,一般来说,懂得接受命运的就是真正的男子汉。
极细微的功业人们难以预料,美好的山水风景使我心满意足。
不要害怕遥远的雾霭山岚,趁着体力还未衰退,尽情享受。
一生中除了物质享受,还有什么能带来更大的乐趣?一旦富贵荣华过去,就会感到悲伤。

注释

乐则:快乐时。
忧则:忧虑时。
大都:一般来说。
知命:懂得接受命运。
男儿:男子汉。
至微:极细微的。
功业:功绩事业。
人难必:人们难以预料。
尽好:极好。
云山:山水风景。
休惮:不要害怕。
烟岚:雾霭山岚。
远处:遥远的地方。
筋力:体力。
未衰时:还未衰退的时候。
平生:一生。
足外:除了。
更何乐:还有什么更大的乐趣。
富贵荣华:富贵荣华。
过则悲:过去后会感到悲伤。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邵雍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见解。首句"乐则行之忧则违",传达出他随心所欲、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快乐时就去追求,忧虑时就避开。接下来的"大都知命是男儿",表明他深知命运无常,但作为一个男子汉,应有接受和顺应命运的智慧。

"至微功业人难必",反映出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法,认为即使是最微小的成就也难以完全把握,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然而,"尽好云山我自怡",诗人选择寄情山水,享受自然之美,从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休惮烟岚虽远处,且乘筋力未衰时",强调要珍惜当下,趁着体力尚健,勇敢追求自己的喜好,不畏艰难。最后一句"平生足外更何乐,富贵荣华过则悲",点明诗人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物质的富贵荣华,而是内心的平淡与知足,一旦这些繁华过去,反而会带来悲伤。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邵雍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处世哲学,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游山三首(其二)

春尽登临正得宜,人情天气两融怡。

泛舟伊水风回夜,垂钓溪门月上时。

逸兴剧凭诗放肆,病躯唯仰酒扶持。

浮生日月无多子,忍向其间更敛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游山三首(其一)

城邑久居心自倦,闉阇才出眼先明。

龙门看尽伊川景,女几听残洛水声。

太室观馀红日旭,天坛望罢白云生。

此身已许陪真侣,不为锱铢起重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游龙门

江天无少异,幽鸟下晴沙。

路去山形断,川回渡口斜。

龛岩千万穴,店舍两三家。

清景四时好,都城况不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游洛川初出厚载门

初出都门外,西南指洛陬。

山川开远意,天地挂双眸。

村落桑榆晚,田家禾黍秋。

民间有此乐,何必待封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