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胜寺后竹千馀竿独一根秀出呼为竹尊者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脩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不见同行木上座,空馀听法石为徒。

戏将秋色供斋钵,抹月披云得饱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崇胜寺后一株独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对竹子精神的赞美。诗中以“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开篇,生动地刻画了竹子坚韧不屈、清雅脱俗的形象,寓意着竹子高尚的品格和长久的生命力。

接着,“爱君脩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这株竹子的特别喜爱,并将其比作尊贵的尊者,而将通常被视为君子象征的寒松比喻为大夫,以此突出竹子的独特地位和非凡气质。

“不见同行木上座,空馀听法石为徒”,进一步强调了这株竹子与众不同的存在感,它仿佛是森林中的智者,吸引着石头这样的“听众”来聆听其智慧的声音,而其他树木则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最后,“戏将秋色供斋钵,抹月披云得饱无”,诗人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竹子在秋天里享受自然之美,仿佛在斋钵中品尝秋色,在月光下披云而行,似乎得到了满足与快乐。这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不仅赞美了竹子的自然美,更蕴含了对高尚人格和生活态度的颂扬,展现出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童子名道员年五岁馀不茹荤随母往来禅林旦夕稍长即与落发觅诗作此授之

气与秋容一倍清,出尘风骨自天成。

逢僧论性人皆说,指佛高谈母亦惊。

已觉君家钟善庆,从来我法付豪英。

他年勘遍诸方老,古寺编蒲更道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水镜轩

小轩明快照岩阿,得道幽人喜气多。

但视世间如水镜,方知梦境有山河。

佳眠不碍林光入,清坐何妨夜月过。

我亦思归老丘壑,结邻西崦肯容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同吴家兄弟游东山约仲诚不至

东山重到读题名,胜践清游此合并。

雾雨开晴秋满眼,暮云欲合句先成。

走禅璧月寒林静,来客兰丛玉树清。

我老吐词如朽木,蒸成芝菌报升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器之示巽中见怀次韵

折脚铛寻稳处安,对君此夕久盟寒。

狐裘不合须羊袖,药簏何妨缺夜干。

秋垄此时驱健犊,道山何日跨归鸾。

仙炉只隔数邱耳,上水船方厄濑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