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柱亭

结茅在何处,为屋岂无柱。

山前巉岩石,四方适中度。

谁知屋下人,其心亦无柱。

悠然寄此间,自得无生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无柱亭》,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通过这首诗,沈辽以“无柱”为题,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结茅在何处,为屋岂无柱”,开篇即以疑问的形式引出主题,仿佛在问世间万物是否都有其存在的根基或支撑。接着,“山前巉岩石,四方适中度”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岩石屹立,四面均衡,象征着自然界的稳定与和谐。

“谁知屋下人,其心亦无柱”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将“屋下人”的内心比作“无柱”,寓意人的内心世界同样需要某种支撑或信念。这里的“无柱”并非指缺乏支撑,而是指内心的自由与独立,不依赖外在的物质或形式来定义自我价值。

后两句“悠然寄此间,自得无生路”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表达出在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中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的境界。这里的“无生路”并非指没有出路,而是强调了通过内心的探索与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实现心灵的自由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平衡,以及对“无柱”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沈辽对于人生意义和内心自由的独特见解。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长,引导读者思考内在与外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南漪堂

湖上逍遥避百愁,年来频向此中休。

檐前山势翠相照,床下冰纹清不流。

萦带夕阳移画舸,留连明月卧前洲。

高僧会取栖迟意,应有人来怅昔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宝云丛翠亭

群山驾肩东南倾,平湖照眼正中明。

上人置亭倚绝巘,宝云拂树当前楹。

春阳未彻地先暖,秋景欲下风已清。

衰才不足道佳景,聊书丛翠为其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远行

少年事远游,迢迢指岐路。

遥天值秋晏,烟光澹如素。

寥落淮南山,影入扬子渡。

出入三十年,久嗟韦带误。

老来感节物,此意谁与喻。

独知拥毳坐,无复晨征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登览

我意欲穷眺,山林蔽四域。

尔来已彫落,万里情何极。

古人多悲秋,我念不如默。

终朝对青山,烟岚有馀色。

欲上百尺楼,羸躯恐颠侧。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