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智通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形式: 偈颂

翻译

如同大圆镜的智慧本性纯净,平等看待一切的智慧心中无烦恼。
奇妙的观察能力看见不依赖功劳,成就事业的智慧如同大圆镜一样圆满。
第五第八识与第六第七识在因果中转化,只是名词概念并无实质不变的性质。
如若在转变之处不执着留恋,纷繁兴起时永远安处于龙象之定。

注释

大圆镜智:指佛性圆满、洞悉一切犹如大圆镜般无碍的智慧。
性清净:本质纯净无染。
平等性智:视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分别的智慧。
心无病:心灵健康,没有烦恼困扰。
妙观察智:细腻洞察一切现象,明辨是非真假的智慧。
见非功:见识超越了普通的功利观念。
成所作智:能圆满成就一切所需作为的智慧。
同圆镜:与大圆镜智相似,意指智慧圆满无缺。
五八六七:指佛教中的八识理论中,第五识(识根尘)、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
果因转:果位(成就的境界)与因位(修行的过程)相互转化。
名言:语言、概念。
无实性:没有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性。
转处:转变的关头或过程。
不留情:不执着,无留恋。
繁兴:众多事务或念头的兴起。
那伽定:龙象之定,比喻深沉、稳固的禅定状态,如同龙象般难以动摇。

鉴赏

这首诗是六祖慧能大师的《示智通偈》,体现了禅宗直指心性的思想。首句“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表达的是对真理的直接洞察和理解,这种智慧如同圆镜一般清净明亮,没有任何污染。

接着,“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智慧是自然而然,不需通过努力获得,它本身就是完成一切事务的智慧,与大圆镜相似。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则指出轮回之果和因缘的转变,不过是在语言上讨论,并没有实际的实体。这句话揭示了佛教中“空”的概念,强调现象世界的不实质。

最后,“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劝诫我们在轮回的过程中,不应执着于任何事物,当达到无执著的状态时,就能如同那伽(即阿罗汉)一样达到永久的宁静。这里强调了放下执着,达到心灵自由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揭示出禅宗对于心性的直接体认,以及对轮回与解脱的独到见解,是一首蕴含深刻佛理的偈颂。

收录诗词(19)

慧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智常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形式: 偈颂 押[霰]韵

自性真佛解脱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形式: 古风

修行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形式: 古风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形式: 古风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