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真佛解脱颂

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正见知人魔则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云觅佛,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不于此见大悠悠。

形式: 古风

翻译

真正的清净本性是真正的佛,错误的见解和贪嗔痴是真正的魔。
持有邪见的人内心驻着魔,而见解正确的人能让魔远离。
本性中的邪见产生贪嗔痴,就如同魔王入驻心房。
一旦正见消除贪嗔痴之心,魔立刻转变为佛,真实不虚。
化身、报身与法身,这三身本质上是一体。
若在自身中寻找自我觉知,那就是成就佛果的菩提因。
本源自化身中生出清净本性,而清净本性常存于化身之中。
本性指引化身行走在正道上,未来必将达到圆满无尽的境界。
淫欲的本质原是清净之因,去除淫欲则无法体现清净的本体。
在本性中只要自己远离五欲,瞬间见证本性便是真实。
如果今生能领悟顿教法门,领悟之时眼前就能见到佛祖。
想要修行寻找佛,却不知佛就在心中,何需外求真理。
若能在心中自见真性,拥有真性就是成佛的原因。
自己不寻求真性反而向外寻佛,这样的寻找无疑是大愚痴。
顿教的法门如同西流之水,旨在自救救人,需自行修行。
告诫现今世间学道的人,若不理解此理,将错失修行的深远意义。

注释

真如净性:最纯净无染的本质。
真佛:真正的觉悟者。
邪见三毒:错误的观念和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
真魔:真正的邪恶力量。
邪见之人:持有错误观念的人。
魔在舍:内心的恶魔驻留。
正见知人:有正确认知的人。
魔则过:魔障自然远离。
性中邪见:本性中的错误认识。
三毒生:贪嗔痴产生。
魔王来住舍:如同魔王占据心灵。
正见忽除:正确认知忽然消除。
三毒心:贪嗔痴之心。
魔变成佛:邪恶转为善良。
化身报身及法身:佛的三种形态:变化身、报应身、本质身。
元本是一身:本质上是统一的。
自见:自我觉知。
成佛菩提因:成就佛道的根本原因。
化身生净性:通过修行显现清净本性。
净性常在:清净本性永恒存在。
性使化身:本性指导行为。
行正道:遵循正确的道路。
淫性:关于淫欲的本性。
清净因:清净的根源。
离五欲:远离色、声、香、味、触五种欲望。
见性刹那:瞬间认识到本性。
顿教门:直接领悟的佛法教义。
世尊:对佛的尊称。
修行云觅佛:修行中寻找佛。
欲求真:追求真理。
心中自见真:内心认识到真实。
成佛因:成佛的因缘。
外觅佛:向外寻找佛。
大痴人:极度愚蠢的人。
顿教法者:顿悟的教法。
西流:比喻独特且直接的教化方式。
救度世人:拯救世人。
须自修:必须自我修行。
学道者:修行学习佛法的人。
大悠悠:重大的疏忽或遗憾。

鉴赏

这首诗歌咏的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思想,特别是南宗顿悟之道。其中“真如净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真魔”表达了佛教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即心性的本质是清净的,而一切烦恼和不良的行为(三毒)都是由错误的看法(邪见)所引起的。

“化身报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若向身中觅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则说明了在佛教中,各种身的本质是统一的,而寻找自我、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便是成就佛道的根本原因。

“淫性本是清净因,除淫即无净性身。性中但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表达了通过放下对世间欲望的执着,人们可以直接见到自己的本性,这个过程是瞬间完成的。

整首诗强调的是通过内在的修行和顿悟来达到解脱,而不依赖于外在的追求。这是一种典型的禅宗观点,即一切佛法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通过直接体验而非理论学习或外部形式的崇拜来实现觉醒。

诗中的语言简洁有力,充满了禅宗特有的直指人心、强调即刻见性的风格。

收录诗词(19)

慧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修行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形式: 古风

僧举卧轮禅师偈作此相示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祇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

形式: 六言诗

示志诚偈二首(其一)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形式: 古风 押[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