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歌颂的是佛教中的顿悟法门,强调心之本净,通过顿悟直达真理的修行方式。全诗围绕“顿”字,反复阐述了顿教的要义。
开篇即以“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表明佛法通彻无碍,如同太阳普照虚空一般。接着“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指出了这首诗所弘扬的是一种超脱世间、打破邪见的顿渐教法。
中间部分,“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揭示了佛教中的顿教与渐教之别,而“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则告诫初学者,必须具备一定智慧才能理解和修习顿教。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以及一切现象最终归于一的真理。此后,“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则指出了众生的烦恼如同黑暗之屋,而修行正法犹如阳光般驱散黑暗。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及其清除之道,“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则表明在达到清净智慧时,对于是非、正邪已无所谓。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揭示了菩提(觉悟)的本质是清净的,而凡夫之心起动即陷入妄想,“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则指出净性虽藏于妄念之中,但通过正道可以除去三种障碍。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表明在世间修行佛道时,没有任何困难和障碍,“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则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佛法是相符合的。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指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道,而修行之人却往往迷失方向,“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则揭示了寻求真理而不能得之的困境。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告诫人们如果想要悟到真理,就必须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则指出没有正念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径。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表明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执着于世间的错误与非议,“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则告诫人们如果执着于世间的非难,那么自己的错误就显得更为严重。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揭示了他人的非难并不影响自己,而自己的过错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则指出通过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可以打破内在的烦恼。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表明如果想要帮助愚昧之人开悟,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勿令彼有疑, 即有菩提现”则强调了不让他人产生疑惑,只有达到菩提(觉悟)的境界。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揭示了佛法虽然存在于世间,但却能够超越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则告诫人们不应离开世间去追寻超然的境界。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表明错误的观念属于世间,而正确的观念能够超越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则揭示了通过打破错误和正确的对立,可以达到菩提(觉悟)的真实本性。
最后,“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表明这首诗所弘扬的是顿渐之法,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则揭示了在长时间的迷失之后,可以在一瞬间达到觉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顿教的修行要义,以及通过这种修行方式所达到的觉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