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寄孙巨源二首(其二)

珥笔西归近紫宸,太平典册不缘麟。

付君此事宁论晋,载我当时旧《过秦》。

门外想无千斛米,墓中知有百年人。

看君两眼明如镜,休把《春秋》坐素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你持笔西行接近皇宫,因麟书难得而未得记录太平
此事交给你,怎能只与晋朝相提并论,就像当年我写《过秦论》
料想门外没有千石米的厚礼,墓中却知你百年长眠
看你双眼明亮如镜,别再以沉默的史臣自居

注释

珥笔:手持玉笔。
西归:向西返回。
紫宸:皇宫。
典册:典章书籍。
麟:麒麟,古代象征祥瑞的兽,此处指稀有珍贵的文献。
此事:指代前文的‘麟书’之事。
宁论:岂止谈论。
晋:晋朝,这里可能暗指历史或某位晋代人物。
门外:门外的现实世界。
千斛米:极言丰厚的礼物。
墓中:死后。
百年人:百年寿命。
两眼:双目。
明如镜:清澈明亮像镜子。
《春秋》:儒家经典,这里可能指代史官的责任。
素臣:无为、沉默的臣子。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诗人在雨中的台头寺为友人李邦直送行,李邦直将赴史馆任职。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智慧。

"珥笔西归近紫宸,太平典册不缘麟。" 这两句描绘了李邦直即将赴任的景象。“珥笔”指代官员执笔之物,“紫宸”则是皇宫的代称,表明李邦直将要到达的史馆地位尊贵。这两句诗也隐含着对太平盛世和理想历史记载的向往。

"付君此事宁论晋,载我当时旧《过秦》。" 这里“此事”可能指李邦直赴任之事,或是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宁论晋”则是在提醒读者,即使在太平年间,也应像评价古代的晋朝一样,保持批判的眼光。而“载我当时旧《过秦》”则是苏轼引用自己早年所作《过秦》,表达了对历史深刻认识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门外想无千斛米,墓中知有百年人。"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现实关怀与超脱思想。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下,诗人不去奢望世间的珍宝,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感悟到永恒的人格价值。

"看君两眼明如镜,休把《春秋》坐素臣。" 最后两句则是对李邦直的勉励和期许。“两眼明如镜”形象地描绘了李邦直洞察事物的能力,而“休把《春秋》坐素臣”则是在劝告他要像《春秋》那样公正无私地记录历史,不要成为庸碌无为的臣子。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代书答梁先

此身与世真悠悠,苍颜华发谁汝留。

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

鲁人岂独不知丘,躏藉夫子无罪尤。

异哉梁子清而修,不远千里从我游。

瞭然正色悬双眸,世之所驰子独不。

一经通明传节侯,小楷精绝规摹欧。

我衰废学懒且偷,畏见问事贾长头。

别来红叶黄花秋,夜梦见之起坐愁。

遗我驳石盆与瓯,黑质白章声琳球。

谓言山石生涧沟,追琢尚可王公羞。

感子佳意能无酬,反将木瓜报珍投。

学如富贾在博收,仰取俯拾无遗筹。

道大如天不可求,修其可见致其幽。

愿子笃实慎勿浮,发愤忘食乐忘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杨奉礼

谱牒推关右,风流出靖恭。

时情任险陂,家法故雍容。

南去河千顷,馀惟酒一钟。

更谁哀老子,令得放疏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河复,并叙

君不见西汉元光、元封间,河决瓠子二十年。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万里沙回封禅罢,初遣越巫沉白马。

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

吾君盛德如唐尧,百神受职河神骄。

帝遣风师下约束,北流夜起澶州桥。

东风吹冻收微渌,神功不用淇园竹。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形式: 古风

登望谼亭

河涨西来失旧谼,孤城浑在水光中。

忽然归壑无寻处,千里禾麻一半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