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顺忠唐得道之士真身今在河州寺

少年游嵩丘,登高吾独见。

西游渡陇坂,脱屣古河县。

削发俗网裂,绝味诸漏断。

卧胁三十年,凝尘满羌簟。

六月大地燋,炉中结冰霰。

牛头实栴檀,降出九重殿。

正就寂灭时,泉竭悲禽散。

直从开元初,到今色不变。

破屋闭真相,野鼠嗅香篆。

时有碧眼人,酌乳供新献。

形式: 古风

翻译

年轻时我游历嵩山,独自登上高峰。
向西穿越陇坂,走过古老的河县,轻松放下鞋子。
剪去头发,摆脱世俗束缚,断绝一切欲望。
静躺三十载,尘埃覆盖着我的竹席。
夏日酷热如火,连炉子中都结出冰霜。
牛头山上檀香燃烧,佛像从深殿降下。
正当我接近涅槃寂静,泉水干涸,鸟儿四散。
自开元盛世以来,这景象始终未变。
破败的屋舍隐藏真身,野鼠闻香而来。
偶尔会有绿眼睛的人,用乳汁供奉新献的香品。

注释

嵩丘:嵩山。
登高:登山。
脱屣:脱鞋。
俗网:世俗的束缚。
漏:欲望。
羌簟:竹席。
燋:极热。
栴檀:一种香木。
九重殿:深宫中的殿堂。
寂灭:涅槃寂静。
泉竭:泉水干涸。
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
色不变:指事物的颜色或状态保持不变。
真相:佛教中指事物的本质。
香篆:点燃的香形成的图案。
碧眼人:形容异族人或传说中的仙人。
乳:乳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得道者的修行生活和精神状态。开篇“少年游嵩丘,登高吾独见”表明诗人在年轻时就开始追求道法,攀登高峰,获得了超脱世俗的独特见解。接着“西游渡陇坂,脱屣古河县”写出了修行者西行历险,到达陇坂,舍弃尘世的束缚。在“削发俗网裂,绝味诸漏断”中,诗人剃去头发,摆脱了俗世的羁绊和欲望。

“卧胁三十年,凝尘满羌簟”则表达了修行者长期的坐禅修炼,将尘埃积聚在衣衫上,这里的“卧胁”指的是佛教中的打坐姿势。紧接着,“六月大地燋,炉中结冰霰”描绘了一种超脱自然法则的境界,即便是在夏季,修行者也能在炉中结出冰霜。

“牛头实栴檀,降出九重殿”中的“牛头”可能指的是某种神异之物或是道教中的某个元素,而“降出九重殿”则象征着从高深的宫殿中降临,这里可能暗示了修行者与神灵沟通,或达到了某种精神层次。

在“正就寂灭时,泉竭悲禽散”中,诗人达到了一种寂灭之境,即心如止水,但这种境界却被泉水的干涸和鸟儿的悲鸣所打破,表现出一种对世间万象的悲悯。

“直从开元初,到今色不变”则表明自唐朝开元年间起,这位得道者的真身一直保持着不变的状态。紧接着,“破屋闭真相,野鼠嗅香篆”描绘了一个场景:在破败的房屋中,修行者隐蔽自己的真实面貌,而野鼠却能闻到香气从封存的器物中散发出来。

最后,“时有碧眼人,酌乳供新献”则写出了偶尔会有蓝眼睛的人(可能指的是外国人或某种特异之人)前来,以乳制成的供品来供养这位得道者,表明他的威德和影响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修行状态和超验体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得道者的生命轨迹和精神世界。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陈元常醉眠庵

渊明喜閒放,自号葛天民。

我眠君且去,人谓此语真。

无机物莫猜,鸥鸟犹狎驯。

欲眠何遣客,一念已生尘。

岂如庞德公,相对忘主宾。

陈生性嗜酒,大白举浮身。

众中时酣卧,常贮满腹春。

澒洞更何物,知容几辈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依来韵答谢教授敞还鄙藁语

老便收气自暖腹,厌见先浆动人目。

乘间萦思似秋虫,终日牵丝不成幅。

广文嗜好背时利,妙律开云发孤竹。

已惊垂蚓得鲸归,更愧并貂持狗续。

可嗟按剑夜投珠,何异剖岩朝泣玉。

昨宵月暗风凄凄,灯阴神物来听读。

形式: 古风

依韵戏答胡沙汲

去年闻君到漳浦,庭树鹊鸣帘燕舞。

今年闻君入战场,眉间黄气如蒸雾。

风霜往回太行道,空解寄声托飞鸟。

南城百里不著鞭,轻逐归云高缥缈。

知君苦吟尚如旧,他日相逢更惊瘦。

明年射策对明光,曾听人歌扊扅否。

形式: 古风

依韵和南子强

云路天门白日开,岂无松桂出蒿莱。

于斯未信诚可矣,如或知尔何以哉。

铿然舍瑟有异撰,岂必读书无取裁。

业广惟勤今汝画,覆篑不止须崔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