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请道人念佛

平生不喜佛,喜听念佛声。

大都止六字,三诵有馀音。

唱偈类哀切,和声等低平。

蝉联未肯已,绵弱殆不胜。

馁息仅相属,柔吭时一鸣。

听兹颓阘韵,生我寂灭情。

坐令喧竞中,便欲无所争。

乃知象教意,妙觉在声闻。

俗人不解此,梵教杂歌行。

敲铿鼓笛奏,真与郑卫并。

能令妇女悦,未必佛者听。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生来不喜欢佛教,却喜欢听人念经的声音。
通常念的是六个字的佛号,重复三次后仍有余音缭绕。
诵经的声音悲凉而深切,伴奏的和声则低沉而平稳。
这样的连续不断,声音微弱得几乎难以承受。
呼吸间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念诵,偶尔有柔和的嗓音响起。
聆听这衰败而深沉的韵律,唤起我内心寂静消亡的情感。
这使我身处喧嚣之中也能平静,仿佛不再有争斗之心。
这才明白佛教教义,其奥妙在于声音的引导。
普通人不懂这个道理,把佛教的诵经混同于世俗的歌曲。
敲击的鼓声、笛声与世俗音乐并无二致,都能让女人欢喜。
但这声音并非只为佛门弟子所欣赏,也能取悦凡夫俗子。

注释

佛:佛教。
六字:指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
馀音:剩余的回音,此处指念经声的持久。
哀切:悲伤而恳切。
低平:声音平稳,形容和声。
颓阘:衰败,形容声音的衰弱。
寂灭:寂静消失,指心境的超脱。
喧竞:喧闹和竞争。
声闻:佛教术语,指通过听闻佛法而悟道。
梵教:佛教的教义。
郑卫:古代的宫廷音乐,此处泛指世俗音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赵文的作品《听请道人念佛》。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修中念佛声音的独特感受。他不喜欢一般的佛教信仰,但特别喜欢听道人诵念的佛号,尤其是那种简洁而富有余音的“止六字”(可能指“南无阿弥陀佛”)。诵经的声音哀而不凄,低沉而平稳,如同蝉鸣般连绵不断,带给他内心的宁静和平静,甚至产生寂灭之情。他认为这种声音超越了世俗的嘈杂和纷争,体现了佛教教义中的微妙觉悟,即在于声音的修行。

然而,诗人指出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境界,有些人可能会将其与世俗的音乐混淆,比如鼓笛演奏的热闹旋律。他还提到,即使是能让妇女感到愉悦的音乐,也不一定符合佛教修行者的审美。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禅修音乐的独特感悟和欣赏。

收录诗词(209)

赵文(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凤之,又字仪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文天祥门人,并曾入其幕府参与抗元活动。与刘辰翁父子亦交厚,辰翁对其非常推重,刘将孙亦与其结“青山社”,其结社情况现不详

  • 字:惟恭
  • 号:青山
  • 籍贯:宋末元初文
  • 生卒年:1239-1315

相关古诗词

李士宏得芗林五老石于野人

芗林丑石何曾丑,化为五老如此寿。

高低俯仰各有意,清润坚贞皆可友。

剜劖刻削巧戏剧,谁为此者鸿蒙叟。

铜盆古雅出高丽,玉箸清奇原史籀。

向翁神游渺何许,此物亦落何人手。

野人得之安所用,光怪出屋惊田妇。

天生尤物必有属,诗老得之端不偶。

不须拄杖穿寒云,几案之间有庐阜。

先生自是五山一,视真庐阜犹培塿。

如何得此亦惊喜,便欲赋诗为不朽。

醉僧痴望作怪供,持此或可博升斗。

壶中九华竟不得,坡老叹息不离口。

仇池不借王驸马,诗卷纷纷愁逆取。

达人著想亦未免,何异儿童贪饼糗。

蛾眉山高隔云雾,此物今知属谁某。

世间奇宝虽可玩,鬼夺客偷谁使守。

先生一笑付偶然,吾欲藏之无何有。

形式: 古风

村行所见

良苗未成实,绿色相交加。

南风嘘拂之,奔走如惊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汶归舟中

咿咿轧轧橹声歇,凄凄切切寒蛩鸣。

满空星斗不解语,时与渔火争晶荧。

形式: 七言绝句

远如期

远如期,近可知。如何咫尺间,朝之所约夕背之。

千言万语托死生,转眼已若行路人。

问之何遽至如许,往往或起秋毫争。

财利诚已重,仁义诚已轻。

昨日弟与兄,今日胡与秦。

远如期,古来惟是山阳范巨卿。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