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轩

君不见解空宴坐寂无侣,宝花忽尔窥岩户。

已将精进耸人天,是用色相旌其苦。

又不见毗耶居士坐高堂,四落天花趁挥麈。

若人犹有空可谈,真机何处遁天女。

丰岩寂寂梵王家,谁把幽岩名雨花。

我知此诚齐人耳,但识解空与毗耶。

谁知丰岩了无取,口角澜翻初不语。

吾宗未出天莫窥,岂复有花可为雨。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没看见吗?有人独自静坐,身边没有伴侣,宝花突然探入岩洞。
他修行精进,已让世人瞩目,用外在形象显示他的苦修。
再看毗耶居士坐在高堂,四周天花随他的拂尘起舞。
如果还有人谈论空性,真谛藏在哪里,能逃过天女的探寻。
丰岩寂静,如同梵王的居所,谁能给这幽深岩洞命名为雨花呢?
我知道这些都是齐人的见解,他们只了解空性和毗耶的故事。
又有谁知道,丰岩其实并无特别,他沉默寡言,不轻易开口。
我们的宗派还未超越天界,哪里会有花落下如雨的奇迹。

注释

解空:佛教术语,指理解空性,即万物无自性的道理。
宴坐:静坐冥想。
毗耶居士:古代佛教修行者的名字。
真机:佛教中的真实奥秘。
天女:佛教中象征智慧或美的仙女。
丰岩:地名,可能指一处修行之地。
幽岩:隐蔽、幽深的岩石。
雨花:比喻佛法的传授或某种精神象征。
齐人:泛指古人,这里可能指有相似见解的人。
吾宗:我们宗派。

鉴赏

这首诗名为《雨花轩》,出自北宋时期的诗人邓肃之手。诗中通过对比两位高僧解空和毗耶居士的修行境界,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深入浅出的理解和赞美。

"君不见解空宴坐寂无侣,宝花忽尔窥岩户。" 这两句描绘出解空僧人在寂静之地打坐参禅,其境界高远,不为尘世所扰。"宝花"指的是佛教中的法华,象征着智慧和真理。

接下来的几句“已将精进耸人天,是用色相旌其苦。又不见毗耶居士坐高堂,四落天花趁挥麈。”则是对另一位僧人毗耶居士的修行进行描写。"毗耶"一词来源于梵文,意为“勇猛”,这里形容毗耶居士在佛法上的坚定与勇猛。"四落天花"可能指的是天降之花,象征着吉祥和净化。

随后,“若人犹有空可谈,真机何处遁天女。”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还能理解佛法空性的人的赞赏,以及对他们在深山中寻找真正智慧的探询。

"丰岩寂寂梵王家,谁把幽岩名雨花。"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片宁静的山林之景,其中“梵王”是佛教中的尊称,意指佛祖释迦牟尼。这一段落中,“丰岩”象征着修行者的隐居之所,而“幽岩名雨花”则可能指的是在寂静的深山中,对于佛法智慧的追求。

最后,“我知此诚齐人耳,但识解空与毗耶。谁知丰岩了无取,口角澜翻初不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所理解的佛法真理,以及对两位僧人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于深山中修行者的孤独和超脱世俗的赞美。

"吾宗未出天莫窥,岂复有花可为雨。" 这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佛法智慧的珍视,以及对那些还未悟到真理的人所表现出的慈悲心态。在这里,“吾宗”指的是佛教,而“未出天莫窥”则表达了对佛法深邃难以窥测的敬畏。"岂复有花可为雨"一句,可能是在说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不值得去追求,因为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是无法用世间之物来比拟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两位高僧修行境界的描写,以及对于佛法深邃难测的赞叹,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修行和哲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295)

邓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昭祖送韩文

两鸟相酬不肯休,欲令日月无旋辀。

斯文未丧得韩子,扫灭阴霾霁九州。

古来散文与诗律,二手方圆不兼笔。

独渠星斗列心胸,散落毫端俱第一。

陋巷嗟余四壁空,恶本雕残付蠹虫。

虽得一班时可意,鱼鲁纷纷意莫穷。

好古谁似城南杜,平生不矜润屋富。

力刊善本妙毫釐,日费千金曾不顾。

老藤截玉奴侧理,千古松煤腾碧烟。

入手五行俱可下,兀兀短檠忘夜眠。

我生嗜好随时改,独有此书心不解。

欲酬厚意锥也无,更为先生作阿买。

形式: 古风

洪丞和来再次韵(其三)

万里归来一小窗,利名心灭不须降。

虽无何子食钱万,未到潘郎雪鬓双。

楼上诗狂欲骑月,晚来酒渴思吞江。

从今痛饮须论日,琐琐那能问几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荔子

荔子有佳品,乃在府城东。

我来方秀发,黄云几万重。

遥知香味色,已具碎花中。

凭栏一念足,不食意自充。

人世如梦耳,当体色即空。

谓是为真实,便可侑千钟。

谓是为非实,真饱亦何从。

虚实两无有,楼高雨濛濛。

形式: 古风

贺朱乔年生日

三春一半入群芳,朱朱白白竞天香。

人间无处著此景,付与长庚作肺肠。

长庚乘风下天宇,明窗万卷饱今古。

笔端著处皆春容,文墨林中三角虎。

祇今声价高云烟,要辙故应岁九迁。

便当折槛追家世,与国同休亿万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