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取经诗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从晋朝到唐朝年间,高僧们为求佛法离开长安。
上百人出发归来不足十,后来者哪知前人的艰辛。
路途遥远天空只余寒冷冰雪,沙漠黄河遮天蔽日使人疲惫不堪。
后世学者如未深刻理解此意,往往会轻易对待佛经。

注释

晋宋齐梁唐代间:指从晋朝经过宋、齐、梁到唐朝的一段历史时期。
高僧:修行高深的和尚。
长安:古都名,今西安,多朝代的首都。
去人成百:出发的人数以百计。
归无十:回来的人少于十分之一,形容旅途极其艰险。
前者:先出发的人。
路远碧天:形容路途遥远,天空碧蓝一片,强调环境的空旷与路途的遥不可及。
冷结:极寒导致的冰冻状态。
沙河:泛指沙漠中的河流,也可能特指丝绸之路中的某一段艰难路段。
力疲殚:力气耗尽,极其疲劳。
后贤:后代的有才德之人。
谙斯旨:熟悉、理解这个道理。
将经容易看:把佛经看得过于简单、不重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晋宋齐梁唐代间,为了求法而远离长安的艰辛旅程。诗中通过“去人成百归无十”强烈地表达了出行者寥寥,归来者更是少之又少的孤独与悲凉。接着,“后者安知前者难”则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深刻感悟,即后来的行者往往无法体会到先辈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苦与孤寂。长久的道路仿佛被无情的蓝天冷漠地凝视,而行者则在不断前进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体力的消耗。

最后,“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表达了一种对后来者的提醒,即即便是智者也不易洞察先人留下的教诲。他们常常轻视前人的艰辛,将其经历简单化。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出家人求法的艰难与孤独,更反映了历史感和对知识传承的尊重。在这里,诗人通过个人旅程的描述,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8)

义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与无行禅师同游鹫岭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聊述所怀为杂言诗

观化祇山顶,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千年苑尚清。髣髴影坚路,摧残广胁?。

七宝仙台亡旧迹,四彩天花绝雨声。

声华日以远,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肌命弃身城,更为求人崩意树。

持囊毕契戒珠净,被甲要心忍衣固。

三祇不倦陵二车,一足忘劳超九数。

定潋江清沐久结,智剑霜凝斩新雾。

无边大劫无不脩,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光功德收,金河示灭归常住。

鹤林权唱演功周,圣徒往昔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

流教在兹辰,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延眺且周巡。

东睇女峦留二迹,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岭穴犹存。

五峰秀,百池分。

粲粲鲜花明四曜,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山阿,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梵岳,凝思遍生河。

金花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涧生津,共会龙华舍尘翳。

形式: 古风

在西国怀王舍城

游,愁。赤县远,丹思抽。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年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城难遇,终望持经振锡住神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

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

官称伯赵氏,色辨五方云。

昼漏听初发,阳光望渐分。

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群。

惠爱周微物,生灵荷圣君。

长当有嘉瑞,郁郁复纷纷。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飞名紫府内,抗手白云乡。

道与松乔匹,荣辞园绮行。

夫君既鹤驾,幼子复霓裳。

少别留宸藻,东南归路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