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深嗟尔更无兄弟,自叹予应绝子孙。
寂寞讲堂基址在,何人车马入高门。
这四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哭子十首》之六,反映了诗人因丧子而产生的深切哀痛和对未来无望的悲观情绪。
“深嗟尔更无兄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再也没有兄弟可以依靠的深深叹息。这种感情的流露,是因为在古代中国,家族和血缘关系非常重要,没有兄弟姊妹的孤独感是难以忍受的。
“自叹予应绝子孙”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后代断绝的绝望。这里的“自叹”意味着诗人内心的自言自语,而“予应绝子孙”则是他对于自己将要断子绝孙命运的一种无奈和悲哀。
“寂寞讲堂基址在”一句,通过描绘空旷的学堂场景,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讲堂是学习和交流的地方,本应热闹非凡,但现在却变得冷清,只剩下空壳,显示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情形。
“何人车马入高门”这句则通过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寂寞与无望。高门通常象征着显赫和繁华,但现在却无人车马穿梭,这种反差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整体来看,这四句诗通过对兄弟、子孙、讲堂、家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深刻的哀思和绝望的情感,是元稹在丧子之后,对于生命无常和个人命运无力的悲叹。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往年鬓已同潘岳,垂老年教作邓攸。
烦恼数中除一事,自兹无复子孙忧。
长年苦境知何限,岂得因儿独丧明。
消遣又来缘尔母,夜深和泪有经声。
乌生八子今无七,猿叫三声月正孤。
寂寞空堂天欲曙,拂帘双燕引新雏。
频频子落长江水,夜夜巢边旧处栖。
若是愁肠终不断,一年添得一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