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遂初陈尚书

到得咸淳国步艰,几回抗疏动天颜。

丈夫那肯死牖下,馀子从教活草间。

有分珠厓终着去,无心白发望生还。

故人目断暮云处,雾雨濛濛山外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到了咸淳年间,国家步履维艰,我多次上疏直言,触动了皇上的颜面。
大丈夫怎肯在窗下等死,让那些小人苟且偷生。
我命中注定要前往珠崖,虽无归心,但白发苍苍仍期盼能活着回来。
老朋友的目光在暮色中远眺,只见山外连山,雾雨迷茫。

注释

得:到达。
咸淳:南宋末年的一个年号。
国步艰:国家处境艰难。
抗疏:向皇帝直言进谏。
动天颜:触动皇上的脸色。
那肯:怎能肯。
死牖下:在窗户下等死。
馀子:其他人,指小人。
活草间:在草丛中苟且偷生。
有分:命中注定。
珠厓:古地名,今海南琼山一带。
终着去:最终要去的地方。
无心:没有留恋之心。
故人:老朋友。
目断:目光远望直到消失。
暮云处:傍晚的云层中。
雾雨濛濛:雾气弥漫的雨水。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挽遂初陈尚书》。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到得咸淳国步艰,几回抗疏动天颜。"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国家多难之际,不断上书陈述时政,希望引起君主的关注。"咸淳"指的是北宋末年的一段时期,那时候国事艰难,诗人身处其中,感慨良深。

"丈夫那肯死牖下,馀子从教活草间。"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对后代的期望。在艰苦的环境中,诗人仍旧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愿意在困境中沉沦,而是希望能够教育和引导子孙,在艰难中求生存。

"有分珠厓终着去,无心白发望生还。"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惜。"珠厓"指的是美好的时光,而"白发"则是岁月流逝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能为力,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故人目断暮云处,雾雨濛濛山外山。"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离别和怀念的情景。诗人在远方,对着渐渐消失在晚霞中的故乡,心中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而"雾雨濛濛"则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加深了情感的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的悲凉情怀,展现了一幅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人心不古的历史画卷。王义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将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渴望,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出来。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挽溪园周知郡(其一)

英英玉立已班行,地位如何不庙堂。

久合飞腾上华要,祇缘抱负太刚方。

阶庭竞秀誇诸少,衣钵先传属长郎。

最是一家古三代,棣华今尚有馀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挽溪园周知郡(其二)

记得年时试别头,得君引我上瀛洲。

当场独步眇馀子,好手先拈第一筹。

锦水曾寻香戟梦,洪崖去伴赤松游。

瓣香遥致生刍敬,渺渺螺川涕泗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挽熊县丞

三叹丞哉不负余,阶庭兰玉又森如。

乡邻称道有是子,祖父传来只此书。

勇上璧流逼霄汉,相将金榜到门闾。

从前不朽惟家学,不必籯金自有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挽熊墨庄

积谷翁家诧富强,千斯仓与万斯箱。

尽教此辈更多蓄,输与先生这一庄。

身已九京名不朽,家藏万卷字犹香。

向来有子曾充赋,赢得此田常不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