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野人求诗

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

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

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张野人的隐士形象,他与世无争,醉心于自然山水之间。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了这位隐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

首句“醉看湘山二十春”,开篇即以“醉”字点明了主人公的放逸生活状态,他以酒为伴,沉浸于湘山的美景之中,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接着,“杖藜疾趋旋路尘”描绘了他行走山间的情景,虽步履匆匆,却也自在洒脱,不为尘世所累。“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则通过孩子们的反应,侧面表现了张野人与世无争、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张野人对世间事物的超然态度,他认为人间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都无定形,他能够洞察其中的奥秘,仿佛拥有某种超凡的力量。而“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则表明他不慕权贵,不为世俗所动,对待事物能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表达了张野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他似乎已经超越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之中。“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则体现了他的洒脱与超脱,即使面对家庭琐事,也能泰然处之,不为所扰。

最后,“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四句,通过引用古代贤士的故事,进一步强化了张野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形象。他如同古代的隐士一般,最终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选择远离尘嚣,逍遥于天地之间。

整首诗通过对张野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以及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寄郤子中学句

刚疏触时怒,发之投海山。

沛恩出意外,缧囚遂生还。

湘西谷量云,结屋清蘋湾。

举手弄云水,意适情自闲。

大藩英俊地,翰墨相追攀。

聚话兰丛秀,吐气雌霓弯。

我穷世讳见,所至特见删。

但馀遭夫子,时时客扣关。

迩来又识公,喜忘双鬓斑。

夷粹韵拔俗,简重语不烦。

人品有如子,合在台阁间。

归来梦西津,五峰解烟鬟。

故人讶归晚,负负愧在颜。

此诗虽梦语,亦足发天悭。

乃知忧患烈,不能镌冥顽。

遥想为一笑,秀句出饥寒。

形式: 古风

子中见和复答之

世味尝已遍,亸著匿云山。

为问何能尔,鸟倦自知还。

湘西一千顷,分我杨柳湾。

时为理鱼蓑,人眠舟自闲。

公真功名人,高韵不可攀。

譬如秋无云,璧月挂一弯。

我诗聊寄耳,猥语凭见删。

峻句乃见辱,崄如履潼关。

细看秀争发,红英微雨斑。

坐令十年心,清凉去煎烦。

竹林在何许,延颈伫望间。

遥知醉逃暑,玉纤侍丫鬟。

得句有奇趣,笑涡印朱颜。

引纸欲续和,自叹才涩悭。

应当恕不迨,乡闾念疏顽。

把卷味长哦,松风嗽齿寒。

形式: 古风

次韵游衡岳

结发功名场,吾岂厌朝市。

风埃涴袍裤,乐事嗟无几。

那知望耆阇,举手弄云水。

山空答清啸,一洗风埃耻。

赤岸横落日,孤烟起墟里。

阴晴故多态,风物自闲美。

归来说佳处,尚复喜见齿。

为作鹤脑侧,失床忘而趾。

平生嘉遁心,衍挽车轮起。

拭涕师懒瓒,多事笑昙始。

形式: 古风

次韵游方广

万峰缠烟霏,一线盘空路。

丹楹出翔舞,半在生云处。

海人猿臂上,哀湍不堪溯。

夫子英特人,自是干国具。

醉耳厌丝竹,来此良有故。

临高赋新诗,妙语发奇趣。

便欲抱琴书,亦作东家住。

山灵应拊掌,笑公入窘步。

自当眠玉堂,莲烛夜枉顾。

偶此爱山尔,戏语亦瓦注。

富贵本缚公,云泉宁可付。

置卷发遐想,湘月微云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