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

公泛浯溪春水船,系帆啼鸟青崖边。

次山作颂今几年,当时治乱春风前。

明皇聪明真晚谬,乾坤付与哥奴手。

骨肉何伤九庙焚,蜀山骑驴不回首。

天下宁知再有唐,皇帝紫袍迎上皇。

神器苍忙吾敢惜,儿不终孝听五郎。

父子几何不豺虎,君臣宁能责胡虏。

南内凄凉谁得知,人间称家作端午。

平生不识颜真卿,去年不答高将军。

老来读碑泪横臆,公诗与碑当共行。

不赏边功宁有许,不杀奉皇犹敢语。

雨淋日炙字未讹,千秋万岁所鉴多。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天泛舟于浯溪的绿水之上,系船处有啼鸟在青崖边。
元结作颂已经多少年,那时正值政局动荡的春天前。
唐玄宗晚年聪明反误国,江山交付给了安禄山的手。
即使宫殿焚烧,骨肉亲情又怎能受伤?他骑着驴过蜀山,毫不回头。
天下人哪知还有唐朝,新皇帝身穿紫袍迎接太上皇。
面对神器交接的匆忙,我怎敢吝惜,只因儿子不孝顺,听从五郎的主张。
父子之间怎能没有猜忌,君臣关系怎能苛责异族?
南内宫苑如今凄凉无人知,人们私下里把端午称为家节。
一生未曾识得颜真卿,去年也不回应高将军的邀请。
老来读他的碑文泪流满面,他的诗和碑文同样值得铭记。
不奖赏边疆功绩怎能允许,不杀叛逆者却敢于直言。
风雨侵蚀,烈日暴晒,碑文无误,千年万代都值得后人审视。

注释

泛:泛舟。
浯溪:地名,在湖南。
系帆:系缆绳,停泊船只。
次山:元结,唐代诗人。
治乱:政治稳定与混乱。
哥奴:安禄山,唐代叛军首领。
九庙:古代帝王宗庙,此处指国家。
蜀山:四川的山。
神器:象征皇权的宝物。
儿不终孝:儿子不尽孝道。
五郎:可能指五子之一,代指儿子。
胡虏:对北方异族的蔑称。
南内:皇宫的一部分。
端午:节日,这里暗指改朝换代。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
高将军:具体人物未知,可能是当时的将领。
边功:边疆的战功。
奉皇:侍奉皇帝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潘大临的《浯溪》,通过对浯溪春水、系帆船只和青崖啼鸟的描绘,诗人以浯溪为背景,追忆了历史上的事件。他提及次山(李翱)的颂文,感叹唐代明皇晚年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动荡,甚至提到九庙被焚的惨剧。诗人感慨唐朝的衰落,以及李唐子孙的不肖,暗示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中还提到了“神器”(帝位)易手,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自比颜真卿,表达了对颜真卿书法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不公正待遇的不满。他对不赏边功和不杀逆贼的批评,显示出对朝廷的失望。尽管如此,他仍强调碑文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寓意历史公正,将流传千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怀,展现了潘大临对历史变迁、政治腐败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意味。

收录诗词(36)

潘大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君孚,潘鲠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中前后在世。与弟潘大观皆以诗名。善诗文,又工书,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为人风度恬适,殊有尘外之韵

  • 字:邠老
  • 籍贯:湖北黄州(今属黄冈市)
  • 生卒年:约公元1090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登大别眺望

人争汉口渡,日落阳台坂。

鼓吹隔岸闻,楼观排云见。

形式: 五言绝句

答王立之惠书

归自江南即定居,漫劳亲友问何如。

刚肠肯为藜羹转,病骨聊凭竹杖扶。

南圃土腴千树橘,东湖春水百金鱼。

明年生计应堪说,待倩君侯买异书。

形式: 七言律诗

题张圣言画四时景物(其一)

我到淮南几见春,一身蓑笠蔽烟雨。

桃花林里有人家,疑是柯山最深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语]韵

题张圣言画四时景物(其二)

成阴众木与天参,日暮风雨地轴翻。

曾向庐山问行李,石门西路接僧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