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园林献高使君

直道已三出,幸从江上回。

新居茅茨迥,起见秋云开。

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

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

鱼鳖乐仁政,浮沈亦至哉。

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我已三次离开那直道,幸运的是这次能从江上归来。
新居坐落在茅草屋中,远离尘嚣,抬头可见秋云舒展。
十里之外的舟船络绎不绝,两座桥梁连接着往来的行人。
乡音在邻里间回荡,雁鸣声在池塘和亭台间喧闹。
鱼儿鳖蟹享受着仁政带来的欢乐,无论是沉潜还是游弋都显出和谐。
这座小山适宜大隐士居住,我期待着能像望见蓬莱仙境一样遥望理想之地。

注释

直道:笔直的大道。
幸:庆幸。
茅茨:简陋的茅草屋。
迥:偏远。
舟楫:船只。
二桥:两座桥。
楚言:楚地的方言。
雁叫:大雁鸣叫。
仁政:仁爱的政治。
浮沈:上下浮动。
小山:小山丘。
大隐:大隐士。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安逸生活和大隐境界的向往。

“直道已三出,幸从江上回。” 开篇即以动作开始,表明诗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旅途后,终于有机会从江上归来,这里的“幸”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新居茅茨迥,起见秋云开。” 诗人在新的居所,通过茅草搭建的屋顶来观察四周,看到秋天的云彩舒展,这里的“新居”暗示了诗人的生活有了新的开始,而“秋云”则增添了一份淡远之感。

“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所在地区的交通状况,通过对船只和桥梁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繁忙而又井然有序的水乡生活图景。

“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 “楚言”指的是南方的语言风格,这里用来形容周围居民的对话声,而“雁叫喧池台”则是描写了野鸭在水面上的叫声和池塘边的热闹场景,共同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乡村氛围。

“鱼鳖乐仁政,浮沈亦至哉。”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地仁政的赞赏,即使是水中的生物也能感受到这种和谐的治理之美。

“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最后,诗人提出在这座小山上,可以实现大隐的生活状态,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向往、追求那种仙境般的蓬莱之地,这里的“要自”表现出了诗人的坚定决心。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收录诗词(225)

储光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 籍贯:润州延陵
  • 生卒年:约706—763

相关古诗词

行次田家澳梁作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

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

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

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

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

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观竞渡

大夫沈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长,迎神雨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奉酬张五丈垂赠

綵服去江汜,白云生大梁。

星辰动异色,羔雁成新行。

日望天朝近,时忧郢路长。

情言间薖轴,惠念及沧浪。

松柏以之茂,江湖亦自忘。

贾生方吊屈,岂敢比南昌。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河中望鸟滩作贻吕四郎中

河流有深曲,舟子莫能知。

弭棹临沙屿,微吟西日驰。

平明春色霁,两岸好风吹。

去去川途尽,悠悠亲友离。

汉宫成羽翼,伊水弄参差。

为惜淮南子,如何攀桂枝。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