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入幽州

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

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

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

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高尚的人超越一切对手,滔滔不绝地谈论着
他的言语深入燕雀之境,却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心意
他走在布满栗树的小路上,穿过异族的坟墓,只闻狼嚎在远处烟雾中回荡
他在槃山中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们似乎都没有回归尘世的打算

注释

高士:指品德高尚、超凡脱俗的人。
腾腾:形容言谈热烈或滔滔不绝。
燕:这里比喻普通人的境界。
尔:你,指高士。
非禅:不是禅宗的冥想或玄学,可能指世俗的理解。
栗径:长有栗树的小路。
蕃冢:异族的坟墓。
狼声:象征荒凉和孤独。
远烟:远处的烟雾,可能指模糊的远方。
槃山:盘绕的山,可能指修行之地。
道侣:修行者或志同道合的人。
归年:回归世俗的年份,即返回人间的时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远离尘世,前往幽深之地的景象。"高士高无敌,腾腾话入燕"表达了这位僧人的高洁与超脱,以及他行踪所至之处宛如燕山之巅。"无人知尔意,向我道非禅"则透露出他的心境难以为人所解,他所追求的并非世俗的禅定。

诗中接着描绘了僧人行走在荒凉古道上的画面:"栗径穿蕃冢,狼声隔远烟。"这里,“栗”可理解为树木参差的道路,而“蕃冢”则是指荒废的坟墓;“狼声隔远烟”则增添了一种边塞萧瑟、人迹罕至的氛围。

最后两句"槃山多道侣,应未有归年"表达了僧人的旅途将会遇到许多道友,但他可能没有确定返程的时日。这里的“槃山”指的是遥远的佛教圣地,也是僧人向往之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僧人的出世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无常。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僧之东都

之子之东洛,囊中有偈新。

红尘谁不入,独鹤自难亲。

定鼎门连岳,黄河冻过春。

凭师将远意,说似社中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僧之安南

安南千万里,师去趣何长。

鬓有炎州雪,心为异国香。

退牙山象恶,过海布帆荒。

早作归吴计,无忘父母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僧之灵夏

旧识为边帅,师游胜事兼。

连天唯白草,野饼有红盐。

蕃近风多㪍,河浑碛半淹。

因知心似月,处处有人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

送僧之湖外

去旨趣非常,春风尔莫狂。

惟擎一铁钵,旧亦讲金刚。

午饭孤烟里,宵禅大石旁。

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