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之安南

安南千万里,师去趣何长。

鬓有炎州雪,心为异国香。

退牙山象恶,过海布帆荒。

早作归吴计,无忘父母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距离遥远的安南,老师离去的方向多么漫长。
他的鬓发如炎洲的白雪,心中却怀揣着异国的芬芳。
途经险恶的退牙山,跨过荒凉的大海航行。
早早计划返回吴地,别忘了那养育你的故乡。

注释

安南:古代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泛称,这里指越南一带。
师去:老师的离去。
炎州:古称南方热带地区,这里指越南等地。
异国香:指异域的文化或香气,可能象征老师的教诲或远方的诱惑。
退牙山:虚构的地名,可能象征艰难险阻。
布帆:古代船只的帆,代指航海。
归吴:返回家乡吴地,可能是古代中国的某个地区。
父母乡:指亲人的故乡,即老师的出生地或家人所在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即将远赴安南(今越南一带)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远行者深沉的思念之情。

"安南千万里,师去趣何长。" 这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情境和主题,安南遥远,朋友即将踏上漫长的旅程,带着对未来不确定的探问。

"鬓有炎州雪,心为异国香。" 这里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外在环境(鬓发)与内心世界(心中所想)的对照,使得情感更加深刻和丰富。

"退牙山象恶,过海布帆荒。" 描述了朋友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自然景物被赋予了凶猛、荒凉的情感色彩,突出了远行者的不易。

"早作归吴计,无忘父母乡。" 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朋友及时返回家乡的期盼,以及对家庭和故土深厚的思念。这也反映出诗人的关切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深沉且真挚的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僧之灵夏

旧识为边帅,师游胜事兼。

连天唯白草,野饼有红盐。

蕃近风多㪍,河浑碛半淹。

因知心似月,处处有人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

送僧之湖外

去旨趣非常,春风尔莫狂。

惟擎一铁钵,旧亦讲金刚。

午饭孤烟里,宵禅大石旁。

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送僧归山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

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

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送僧归天台寺

天台四绝寺,归去见师真。

莫折枸杞叶,令他十得嗔。

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

必若云中老,他时得有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