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自游览员常寺时的内心感受与所见景象。首句“寂寞非人境”,开篇即点出环境的静谧与超脱世俗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接着,“清虚惬道心”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环境对心灵的抚慰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道的追求和契合。
“听经猿入定,破梦鹤鸣阴”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猿猴仿佛在聆听佛法而进入冥想状态,鹤的鸣叫则打破了梦境的宁静,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暗含了禅宗思想,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验到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智慧。
“刻竹题诗遍,望云怀古深”则展现了诗人的创作活动与对历史的追思。他不仅在竹上留下了自己的诗句,更是在仰望云天之际,思绪飘向遥远的历史,体现了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最后,“萧萧羞两鬓,吾欲投吾簪”表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以萧瑟的秋风自比,羞于面对自己两鬓斑白的现实,想要放下尘世的束缚,归隐山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自我生命的独特体悟,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