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门答别邓汝高员外

十年三上长安道,阙下献书俱不报。

拂袖还山别故人,风尘满目伤怀抱。

长安裘马多轻肥,先达何人怜布衣。

惟君慷慨念贫贱,交情如此今人稀。

凄凉旧事那堪数,半榻孤灯寒夜雨。

载酒曾同醉锦溪,看山犹记眠芳墅。

转盼光阴十载馀,怜余踪迹仍樵渔。

空文何以干明主,儒术由来生计疏。

余也今年三十几,依然落魄归田里。

白首何妨老故园,红尘从此辞燕市。

拔剑哀歌日易昏,垂杨未折已销魂。

人生离别足感叹,穷达悠悠何必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熥所作的《出都门答别邓汝高员外》。诗中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首句“十年三上长安道”,点明了诗人多次前往京城求仕的经历,表达了对京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着,“阙下献书俱不报”一句,透露出诗人虽多次进京,但未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与重用,流露出一丝无奈与失落。

“拂袖还山别故人”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告别朋友的情景,充满了对过去友情的珍惜与对未来的迷茫。接下来的“风尘满目伤怀抱”一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感慨。

“长安裘马多轻肥,先达何人怜布衣”两句,对比京城富贵者的奢华与自己作为平民的辛酸,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距的不满与无奈。紧接着,“惟君慷慨念贫贱,交情如此今人稀”一句,赞美了一位理解并同情自己处境的朋友,强调了真挚友谊的珍贵。

“凄凉旧事那堪数,半榻孤灯寒夜雨”两句,通过描述夜晚孤独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接下来,“载酒曾同醉锦溪,看山犹记眠芳墅”两句,回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转盼光阴十载馀,怜余踪迹仍樵渔”两句,感慨时间的流逝与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最后,“空文何以干明主,儒术由来生计疏”一句,表达了对自身才能未能得到施展的遗憾与对儒家学问在现实中的局限性的反思。

“余也今年三十几,依然落魄归田里”两句,点明了诗人的年龄与生活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接下来,“白首何妨老故园,红尘从此辞燕市”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回归田园生活的期待与对繁华都市的告别。

“拔剑哀歌日易昏,垂杨未折已销魂”两句,通过描绘拔剑哀歌、垂柳折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对未来的忧虑。最后,“人生离别足感叹,穷达悠悠何必论”一句,总结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淡然态度。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也有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649)

徐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一)

吾生本是疏狂客,几回落魄长安陌。

弃置应惭骨相屯,壮年自失干时策。

日驱羸马口微吟,仰天大笑乾坤窄。

呜呼一歌兮歌慨慷,燕山六月飞严霜。

形式: 古风

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二)

归舟归舟黄河曲,挥汗如浆苦炎燠。

水浅舟胶不得行,逢人耻作穷途哭。

高堂慈母念子深,倚闾此际枯愁目。

呜呼二歌兮歌惨切,仗剑指天天为裂。

形式: 古风

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三)

有弟有弟俱牛衣,家徒四壁常苦饥。

燕闽相去道路远,别来一载音书稀。

知汝日夜望我归,梦魂常绕天涯飞。

呜呼三歌兮歌已短,一领征衣泪痕满。

形式: 古风

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四)

有姊已老有妹贫,平生惟此骨肉亲。

知余流落兼苦辛,家庭怅望应伤神。

廿年踪迹半道路,平生壮志成灰尘。

呜呼四歌兮歌转涩,猿狖声哀山鬼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