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秦旭对友人自寿之作的和作。诗中以高远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隐逸生活以及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首联“胸次原无一物馀,图书左右未尝疏”,开篇即展现出诗人淡泊名利、心无挂碍的胸襟。这里的“图书”不仅指书籍,也暗含着知识、学问之意,诗人表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广阔而纯净,没有世俗杂念的侵扰,与书籍为伴,心灵得以充实而不感到孤独。
颔联“山中高兴新兰佩,海内清风旧草庐”,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在山林间,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如同佩戴着兰花般高雅;在广阔的天地间,他保持着清廉正直的品格,如同旧时草庐中的主人一般,不受外界纷扰,保持本真。
颈联“隐操不违唐处士,故家犹说宋尚书”,通过对比古代的隐士和官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里提到的“唐处士”和“宋尚书”,分别代表了唐代的隐士和宋代的官僚,诗人认为真正的隐士和官员应当坚守道德操守,不违背内心的信念,即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推崇的。
尾联“他年更祝期颐寿,未许文王载后车”,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态度。诗人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健康长寿,享受生活的乐趣,但又不被权力和物质所束缚,如同周文王那样,保持谦逊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