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乘月步层台,独立倚长塔。
逍遥望东海,天地归吐纳。
夜潮殷如雷,涛头雪山立。
病骨怯虚寒,四月欺缊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湛若水在月夜登高钱塘江边的景象。他独自一人站在高耸的塔楼上,欣赏着壮丽的钱塘潮。诗人以"乘月步层台,独立倚长塔"起笔,展现出夜晚的静谧与个人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逍遥望东海,天地归吐纳",诗人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自由心境,仿佛融入宇宙的呼吸之中,感受潮汐的涨落与天地的交融。接下来,"夜潮殷如雷,涛头雪山立"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潮水涌动的声音比作雷鸣,形象地描绘出潮汐翻滚的壮观景象,涛头犹如雪山耸立,气势磅礴。
然而,"病骨怯虚寒,四月欺缊纳"则透露出诗人的身体状况不佳,即使在温暖的四月,也感到寒冷侵袭,这与前文的豪迈景象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深沉感。整首诗通过个人体验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境遇的独特感悟。
不详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迢迢涉江去,江介生凄风。
涉之将奚为,南湖采芙蓉。
美人在远道,我心忧忡忡。
登山足夔魅,蹈海多鱼龙。
俯仰天地内,去子谁予从。
道经蓬莱馆,溪穷到阳明。
下看东南峰,苍苍入青冥。
不诣此真境,焉知匪虚名。
踧踖步岩石,山高岂无灵。
子乔不可见,伫立魂屏营。
草木若有识,欣欣向予荣。
采之欲谁寄,岁晏难为情。
弭棹小阳头,小有藏春屿。
隔竹十数家,风日美清渚。
山木苦未多,空林一鸟语。
即事岂知幽,浣纱此溪女。
弭棹大阳头,大有藏春坞。
深林隔尘寰,苍石辨太古。
岩岫千千重,重重起烟雨。
疑有蛟龙居,全身应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