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二)

民力中原已不支,诛求入骨恐非宜。

西园自议葡萄价,南内方催芍药词。

李广一钱应未值,陈平六策本无奇。

山东大贾真痴绝,心计区区到鹿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咏史(其二)》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历史典故与现实社会现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忧虑和批判。

首联“民力中原已不支,诛求入骨恐非宜”,开篇即揭示了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民力已经难以支撑沉重的赋税剥削,这种深入骨髓的压迫显然不合情理。诗人以“不支”、“入骨”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百姓生活的艰辛与痛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颔联“西园自议葡萄价,南内方催芍药词”,运用了两个典故。西园,可能指代皇宫或贵族府邸,这里借指权贵阶层;葡萄价,芍药词,分别象征着奢侈享乐与浮华虚荣。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统治者不顾民生疾苦,一味追求奢华享受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官僚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巨大鸿沟。

颈联“李广一钱应未值,陈平六策本无奇”,引用了汉朝名将李广和丞相陈平的故事。李广因一钱之微而被轻视,陈平的六策虽多却未能改变国家命运。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遭遇,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对人才价值的忽视以及策略实施效果的有限,进一步揭露了政治体制的弊端。

尾联“山东大贾真痴绝,心计区区到鹿皮”,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那些精于算计、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们为了获取私利,不惜手段,甚至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诗人用“痴绝”形容商人的愚蠢与贪婪,同时通过“心计区区到鹿皮”这一夸张的描述,强调了商人在追逐利益时的不择手段,以及这种行为对社会道德的侵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强烈批判意识。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思,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思价值。

收录诗词(263)

李希圣(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其三)

江左长城祗自摧,咸阳一炬总成灰。

噬脐事业无生气,尝胆君臣愧霸才。

西极未闻天马至,故宫先唱野鹰来。

边愁不到芙蓉苑,过锦新闻寿宴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咏史(其四)

著论曾经准过秦,素书尘暗向谁陈。

有人泣地思乘鹤,何处占天见斗麟。

海上浮查通大夏,宫中别院起临春。

庙堂不用平吴策,已换才名赋感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酬樊按察见赠(其一)

缩手功名总未伸,济时才略故无伦。

使君意气须终古,今日朝廷用旧人。

辞赋暮年多感慨,文章流别在清新。

许身稷契平生事,老向骊山忆路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酬樊按察见赠(其二)

六郡黄图接武威,极知边日少光辉。

愁中岁月堂堂去,乱后山川渐渐非。

浮海党人公论在,过江名士辈行稀。

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终烦更一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