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其四)

著论曾经准过秦,素书尘暗向谁陈。

有人泣地思乘鹤,何处占天见斗麟。

海上浮查通大夏,宫中别院起临春。

庙堂不用平吴策,已换才名赋感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咏史(其四)》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思考。

首联“著论曾经准过秦,素书尘暗向谁陈”,以“著论”和“素书”为引子,暗含了对古代学者著作的推崇与怀念。这里的“准过秦”可能是指著作中对秦朝历史的精准分析或评价,而“素书尘暗”则描绘出书籍因时间久远而蒙上了灰尘的情景,暗示着知识与智慧在岁月中的沉寂与遗忘。“向谁陈”则表达了对无人理解或传承这些宝贵知识的感慨。

颔联“有人泣地思乘鹤,何处占天见斗麟”,运用了两个典故。前一句“泣地思乘鹤”出自《列子·黄帝》,描述的是黄帝乘鹤升天的故事,这里借以表达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后一句“何处占天见斗麟”则可能源自《庄子》,其中“斗麟”象征着非凡的才能或罕见的机遇,此处表达了对卓越人才或不凡机遇的渴望与追寻。

颈联“海上浮查通大夏,宫中别院起临春”,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前一句“海上浮查通大夏”可能指的是海上贸易或文化交流,象征着开放与连接;后一句“宫中别院起临春”则可能描绘了宫廷内的奢华生活或特定事件的发生,体现了权力与繁华。这两句通过对比,反映了历史上的不同面向:既有对外交流的开放精神,也有内部权力与奢华的展现。

尾联“庙堂不用平吴策,已换才名赋感甄”,收束全诗,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反思。这里“庙堂”指朝廷,“平吴策”可能是指解决吴国问题的策略,暗示了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或统一过程。然而,诗人却说“不用”,似乎在强调历史的变迁与人物的更替,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过去的策略或经验可能不再适用。最后一句“已换才名赋感甄”则可能是在感慨世事无常,才华与名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更迭,如同甄选人才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及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蕴含了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感慨。

收录诗词(263)

李希圣(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酬樊按察见赠(其一)

缩手功名总未伸,济时才略故无伦。

使君意气须终古,今日朝廷用旧人。

辞赋暮年多感慨,文章流别在清新。

许身稷契平生事,老向骊山忆路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酬樊按察见赠(其二)

六郡黄图接武威,极知边日少光辉。

愁中岁月堂堂去,乱后山川渐渐非。

浮海党人公论在,过江名士辈行稀。

安危要仗隆中策,白羽终烦更一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漫兴(其一)

三策何时得坐陈,霸书堆箧渐生尘。

马牛已分同来去,龙蠖谁能论屈伸。

庑下梁鸿思入越,囊中蔡泽解谋秦。

儒生俗吏都无用,抱膝南阳别有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漫兴(其二)

世外冥鸿避网罗,江湖日月已蹉跎。

十年国论空淆乱,万事才名未折磨。

铸铁六州成大错,销金一角总无多。

未央宫阙高寒甚,拟和东坡水调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