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至虞山谒受之师同游剑门

西山何其峻,巉岩暨穹苍。

藤垂涧易涉,竹密径微凉。

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

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

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

静闻天籁发,忽风林禽翔。

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

巘崿争突兀,青翠更苍茫。

兴尽方下山,归鸟宿池旁。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郑成功在暮春时节,前往虞山拜见受之师,并一同游览剑门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山水之美与诗人的情感交融。

首句“西山何其峻,巉岩暨穹苍”,开篇即以巍峨的西山起笔,凸显山势的雄伟与天空的辽阔,营造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接下来,“藤垂涧易涉,竹密径微凉”两句,通过藤蔓垂挂于溪涧、竹林遮蔽小径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登山过程中的轻松与惬意。

“烟树绿野秀,春风草路香”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绿树环绕,野花盛开,春风拂过,草地上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乔木倚高峰,流泉挂壁长”描绘了高耸的树木与蜿蜒的瀑布,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涛声怡我情,松风吹我裳”两句,通过涛声与松风的描绘,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平静。接下来,“静闻天籁发,忽风林禽翔”则通过静听天籁之音,偶遇飞禽翱翔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最后,“夕阳在西岭,白云渡石梁”描绘了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象,夕阳映照在远处的山岭上,云彩飘过石桥,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而“巘崿争突兀,青翠更苍茫”则以群山竞立、青翠欲滴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深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展现了郑成功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3)

郑成功(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森。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

  • 字:大木
  • 号:“国姓爷”
  • 籍贯:福建南安
  • 生卒年:1624—1662

相关古诗词

越旬日复同孙爱游桃源涧

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

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

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

濯足清流下,晴山转绿深。

不见樵父过,但闻牧童吟。

寺远忽闻钟,杳然入林际。

声荡白云飞,谁能窥真谛。

真谛不能窥,好景聊相娱。

相娱那几何,景逝曾斯须。

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姝。

形式: 古风

移居半野堂

残生天与慰途穷,是处云霞媚此翁。

卜宅已居青嶂里,移家仍在翠微中。

映门杨柳萋迷绿,掩户桃花合匝红。

但放秦人鸡犬去,也应识路似新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红豆诗

春深红豆数花开,结子经秋只一枚。

王母仙桃余七颗,争教曼倩不偷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题汲古阁

谁言乏修绠,试向阁中看。

日照锦幖色,风吹云气干。

骊龙探亦易,蝌蚪识应难。

自恨年华晚,时来但倚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