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

征骨化为尘,柔肌化为石。

高山共苍苍,临水望脉脉。

青云卷为发,缺月低照额。

千古遗恨深,终不见车軏。

形式: 古风

翻译

骨骼化作尘土,肌肤变为石头。
高山与天接,临水眼神深邃。
青云如秀发翻卷,弯月低垂照额头。
千年遗恨难消,始终未能再见马车的痕迹。

注释

骨:骨骼。
化:变化。
尘:尘土。
柔肌:柔软的肌肤。
石:石头。
高山:高耸的山峰。
苍苍:青翠无边。
临水:面对水面。
脉脉:深情凝视。
青云:青色的云彩。
卷:卷曲。
缺月:残缺的月亮。
低照:低垂照射。
额:额头。
千古:千百年。
遗恨:遗留的遗憾。
深:深切。
车軏:古代马车的轴头,这里代指马车。

鉴赏

这首诗名为《望夫石》,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块饱经风霜的石头,象征着长久等待和无尽的哀怨。"征骨化为尘,柔肌化为石",形象地写出石头由人的骨骼和肌肤变化而来,暗示了女子对远行亲人的思念和岁月的无情侵蚀。"高山共苍苍,临水望脉脉",通过描绘高耸的山峰和默默凝视的流水,展现出女子孤独而深情的守望。

"青云卷为发,缺月低照额",进一步刻画石头的形象,将其赋予人的情感,仿佛头发如青云般飘散,月亮低垂照在额头上,增添了凄凉之感。最后两句"千古遗恨深,终不见车軏",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和期待落空的悲凉,车軏(古代马车的轴头)不再出现,象征着丈夫的归期遥遥无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古代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生活的坚韧,以及对美好团圆的渴望与失落,具有浓郁的民间传说色彩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望仙亭

公来有馀乐,所乐为郡间。

讼稀聊自适,静胜以纾颜。

清轩开晓幔,历历见淮山。

山色洗新雨,佳期如可攀。

代异鸡犬去,时平草木闲。

试望天衢近,飞驾应此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望芒砀山

出舟跳古岸,林外见脩冈。

回头问榜子,前巘是芒砀。

其颠有高庙,松柏郁苍苍。

迤逦堆阜属,萧条茆叶黄。

千古收王气,一川平夕阳。

人家才四五,鸡犬自相望。

尚尔想新丰,谁复思沛乡。

临流一举酒,可以喻悲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梅雨

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

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

东池虾蟆儿,无限相跳梁。

野草侵花圃,忽与栏干长。

门前无车马,苔色何苍苍。

屋后昭亭山,又被云蔽藏。

四向不可往,静坐唯一床。

寂然忘外虑,微诵黄庭章。

妻子笑我闲,曷不自举觞。

已胜伯伦妇,一醉犹在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梦与公度同赋藕华追录之

吴王旧宫阙,水殿芙蓉披。

浊泥留玉骨,疑是葬西施。

西施魂不灭,娇艳葬清池。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