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民席上听张令弹琴

一听履霜霜满足,再听绿水声缘谷。

我行日月候春波,嫩苔沙雨侵鱼目。

渔歌晚唱泛水来,天浸沧浪光可掬。

坐中此意自弦生,中郎五弄人难熟。

人知难熟独善弹,弹拍未终脂驾速。

郑卫古来多喜闻,卒章为我歌淇奥。

形式: 古风

翻译

初闻足下履霜声,又闻溪水谷中鸣。
我行四季盼春潮,鱼目受润苔色新。
渔歌夜归水面漂,天光如洗可捧捞。
宴席上心弦共鸣起,中郎妙曲少人晓。
世人难解深沉弹,曲终已逝脂香浓。
郑卫之音众人爱,末章为我唱《淇奥》。

注释

履霜:踩着霜。
谷:山谷。
候:期待。
嫩苔:新生苔藓。
侵:浸润。
泛水来:从水面漂来。
光可掬:光芒可取。
中郎:古代对音乐家的尊称。
五弄:多种乐曲。
熟:熟悉。
脂驾速:指琴声消失得快。
郑卫:古代音乐风格。
喜闻:喜欢听。
卒章:乐曲结尾。
淇奥:《诗经》中的篇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张圣民席上听张令弹琴》,通过对张令弹琴的描绘,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诗人听琴时的感受。首句“一听履霜霜满足”,以履霜比喻琴音的清冷,给人以初听时的清新之感;“再听绿水声缘谷”进一步描绘出琴音如流水般在山谷间回荡,富有自然韵味。

“我行日月候春波”将听琴与四季更替相联系,暗示琴音带有一种时间的流转之美。“嫩苔沙雨侵鱼目”则通过细腻的视觉意象,形容琴音如细雨落在鱼眼中,触动人心。

“渔歌晚唱泛水来”引入渔歌,增添了音乐的生动性,而“天浸沧浪光可掬”则描绘出琴音如海浪般广阔,令人陶醉。“坐中此意自弦生”表达出诗人内心对琴音的理解和共鸣,而“中郎五弄人难熟”则赞美了张令技艺高超,难以轻易掌握。

接下来,“人知难熟独善弹”再次强调张令的技艺独特,而“弹拍未终脂驾速”则以脂膏滴落的速度形容琴音的流畅,形象生动。最后两句“郑卫古来多喜闻,卒章为我歌淇奥”表达了对古风音乐的喜爱,并以《诗经》中的《淇奥》篇作结,点明琴音所蕴含的深远内涵。

整体来看,梅尧臣的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不仅赞美了张令的琴艺,也传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独特感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三)潜溪

寒溪随山回,脩竹隐深寺。

颇逢老僧谈,能忆先到事。

白栝圣君怜,绯花土人莳。

不到三十秋,依稀犹可记。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五)大字寺

庭中两大树,池上千竿竹。

竹有红泪班,树无众鸟宿。

昔日白傅归,爱吟裴令续。

间流水西园,翻然入他族。

形式: 古风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六)蕲竹

腮肥节脑瘦,蕲水长笛材。

洛阳袁氏坞,此竹旧移来。

雪霰饱已久,窍星谁为开。

与君作龙吟,吹发江南梅。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