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五)

政殿咨丞弼,经筵引俊髦。

未尝耽逸乐,终是过焦劳。

归路三山远,遗台万古高。

小臣无分去,定拥堕髯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皇帝在朝廷上咨询辅佐大臣,经筵场合引领杰出人才。
他从未沉溺于享乐,始终过于劳累。
归乡之路遥远如三座山,遗迹的高台历经万年仍然矗立。
我这小臣没有资格离开,只能留在这里,望着它们发呆,或许会被称为‘堕髯’之人。

注释

政殿:朝廷。
咨丞弼:咨询辅佐大臣。
经筵: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设的御前讲席。
俊髦:杰出人才。
耽逸乐:沉溺于享乐。
过焦劳:过度劳累。
归路:归乡之路。
三山:泛指远方或难以到达的地方。
遗台:遗留的高台遗迹。
无分去:没有资格离开。
堕髯:形容人因忧愁或哀思而胡须散乱。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宫廷生活和皇帝情怀的古诗,语言庄重典雅,充满了古人特有的礼仪与情感。从“政殿咨丞弼,经筵引俊髦”两句可以看出,这是皇帝在处理国事时,与臣子们共同商讨重要事宜的情景。“未尝耽逸乐,终是过焦劳”表达了皇帝虽然身处尊贵之位,但并没有沉迷于享乐中,而是一直在辛勤工作,不断地投入到国家大事的处理当中。

“归路三山远,遗台万古高”则描写了一种离别之情,可能是皇帝在某次出行后对回归宫廷道路的遥远和古老遗址的感慨。这不仅展现了皇帝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历史长河中人类活动的痕迹。

最后,“小臣无分去,定拥堕髯号”表达了一种忠诚与牺牲精神,小臣虽无离别之权,但仍然坚守岗位,愿意为国家和君主承担一切。这也许是诗人对于皇帝的期望,同时也是对臣子的要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皇帝的视角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中的繁重国事、个人的情感波动以及忠诚与牺牲精神,是一篇集政治、历史和个人情感于一身的佳作。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四)

宝辂嬉游少,珠宫艺学优。

仙毫媚风帛,睿藻焕星钩。

天极推神历,兵防演秘谋。

飙流今已矣,长共谷林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三)

求治亲垂诏,观文自著图。

何曾凭喜怒,未省蔽谗谀。

尘世留徽号,烟霄返旧都。

悠悠增筴验,难问鬼臾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二)

徇速承王后,聪明复辟初。

恩波同海浸,刑网比天疏。

屡有搜贤诏,曾无谏猎书。

惟馀封禅事,应恨缺蒲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一)

绪业承三圣,规模盛一王。

朝廷周礼乐,庠序汉文章。

殊俗皆归往,蒸民尽乐康。

帝功如此大,宜享寿无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