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反映了清朝时期农民因风雨灾害导致庄稼受损,生活陷入困顿,诗人吴振棫对此深感忧虑。他首先描绘了起初对秋收满怀希望,期待能缓解百姓饥饿的场景,然而突如其来的风雨灾害使得许多家庭流离失所,生活艰难。诗人自责才能不足,无法有效应对灾情,权力有限导致未能及时采取有利措施。
在面对困境时,诗人请求朝廷缓征赋税,并动员富裕阶层捐出白金二十多万两,加上官府资金,共同设立法度进行救济。这一系列举措持续了五个月,直到麦子成熟才停止。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灾难过后反思的心境,意识到自己作为官员虽接受俸禄,却未能完全解决民众疾苦,对此感到愧疚。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和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