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
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
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
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都市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洛阳城中路人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名利的渴望和追逐。开篇“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洛阳城内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情景,人们都在赶路,争取第一。
紧接着的“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则透露出一种急迫的心态,人们害怕落后,急于求成,却几乎无暇回首。这里的“鞭”指的是马车上的鞭子,象征着时间的紧迫和竞争的激烈。
“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这两句诗,则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人们对于灾难的无知和盲目自信。尽管“覆车”(翻倒的车子)就在眼前,提醒着失败的教训,但人们却像“润屋”(即将倾盆的大雨未至之前先有预兆,但屋顶不会因此而感到恐惧)一样,对可能到来的灾难毫不在意。
最后,“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则描绘了一位士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选择了退出。这里的“二疏”是指一位名叫二疏的人物,他可能是一位有道德、有智慧之人,而“东门挂冠去”则意味着他选择了一种隐退的生活方式,将自己的官帽挂在东城门上,表示放弃仕途。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城中喧嚣和人们急于追求名利的刻画,以及一位贤士的退出,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态度。
不详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谁唱关西曲,寂寞夜景深。
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
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
却应筵上客,未必是知音。
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
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
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
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
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
新除羽林将,曾破月支兵。
惯历塞垣险,能分部落情。
从今一战胜,不使虏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