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官直

失意多怨尤,有谁能自知。

游人务乞丐,之子唯求师。

成名在积善,干禄先阙疑。

根本苟深固,春风谅无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失意时常常满腹牢骚,又有谁能够真正了解自己。
在外游历的人只求乞讨,而这个人却只想寻求师长的教导。
名声来自于长期行善,追求官职则要避免嫌疑。
如果根基深厚稳固,那么春天的恩惠自然公正无私。

注释

失意:遭遇挫折或不如意。
尤:怨恨,责怪。
游人:在外漂泊的人。
乞丐:比喻寻求帮助或支持。
之子:这个人。
师:老师,引申为知识和指导。
成名:获得名声。
积善:长期做善事。
干禄:追求官职或俸禄。
阙疑:避免引起怀疑。
根本:根基。
深固:深厚稳固。
春风:比喻恩惠或好意。
谅无私:当然不会偏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觌所作的《送上官直》。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操。

"失意多怨尤,有谁能自知"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挫折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对于内心修养和自我认知的重视。这里的“失意”指的是个人的志向或理想不能实现,引发的不满与怨恨常常伴随着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而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在价值的人却很少。

"游人务乞丐,之子唯求师" 这两句则表明诗人对于名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于知识和精神导师的渴望。这里的“游人”指的是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的人,而诗人自己却只愿追随真正的智慧之师。

"成名在积善,干禄先阙疑" 这两句强调了名誉和福祉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善行基础上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获得的。这里“积善”指的是长时间累积的善举,“干禄”则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好运,但诗人却先表达了对此种追求的怀疑态度。

"根本苟深固,春风谅无私" 最后两句则用生动的比喻来阐述真理和美好的东西是普遍而平等的,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或地位而有所不同。这里“根本”指的是事物的根基和基础,“春风”象征着自然界中最公正无私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追求与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超越世俗的渴望。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送丘寺丞

嗟予兀兀何施为,学无异意唯传师。

尝言先圣所述作,人事而巳无他岐。

安知步步有天道,繄我丘师能识之。

春秋下应三千岁,雅颂周流十二支。

阐幽大传与隐旨,图写转匝成圆规。

劳兄示我复教我,一字不晓如痴儿。

文侯听乐唯恐卧,今我幸免指目皮。

丘明子夏言不及,我兄所得何神奇。

直疑前身是颜子,独受师说无人知。

又疑梦寐感灵怪,常与周孔相追随。

不然悠悠千载后,何传何习遽如斯。

穷愁著书古有例,昨官闽中今海涯。

海涯路远学者少,斯道未有施行时。

圣皇诛赏甚明白,归来奏牍无迟迟。

江南臈雪片如掌,酒花上面寒力衰。

是非得失从此止,马头一别东西驰。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张宏下第南归

世家元是武夷孙,四上观光预国宾。

地底岂无干斗气,天边争奈饮牛人。

田宜秫稻应多酒,路入溪山渐少尘。

身计未谐归计好,一樽犹可醉乡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李著作知柳州

到官十五月,太半在他邦。

惠术未施一,公心无与双。

剖符新使粤,尽室始浮江。

地理将分岭,行程即下泷。

旅愁侵酒座,秋色漏船窗。

属吏谁非慑,群蛮不易降。

人稀财岂厚,俗异性多憃。

自此观贤业,洪钟且试撞。

形式: 排律 押[江]韵

送陈次公茂材

俗人无心胸,贵伪不贵诚。

口吻当文学,奔走成名声。

之子出蒿莱,行洁业且精。

中美未外发,朴质亡华英。

持此向广众,讵免笑与憎。

况复觅荐举,路险岂易行。

所愿天命泰,因之主者明。

牙弦一鼓时,钟子耳必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