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圆庵(其二)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点燃香炉放在床榻上,疲惫地倚着蒲团盘腿而坐。
在书房中曾见过一位居士,难道台山会有两位文殊菩萨?
坚定信念自然超越三界,洞察一切的眼睛从不局限于四方角落。
与伯雪相遇,他能亲眼见证,电机早已看透世俗的污浊。

注释

焚香:点燃香料。
榻:床榻。
氍毹:地毯或毛毯。
困倚:疲惫地倚靠。
蒲团:坐垫。
结趺:盘腿而坐。
丈室:书房。
居士:修行者或有学问的人。
岂有:难道有。
两文殊:两位文殊菩萨。
文殊:佛教中的智慧菩萨。
信心:坚定的信念。
超三界:超越世俗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明眼:洞察一切的眼睛。
滞四隅:局限于四方角落。
伯雪:可能指某位有见地的人物。
目击:亲眼见证。
电机:比喻世俗之人。
涉泥涂:陷入世俗的污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名为《题大圆庵(其二)》。诗中描绘了一个禅师在庙宇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焚香置榻拂氍毹,困倚蒲团坐结趺。" 这两句写出了禅师日常的修行生活:焚香、拂榻(即打扫座位)是准备坐禅的环节,而“困倚”则形容禅师在蒲团上入定时的姿态,显示出一种宁静与专注。

"丈室曾瞻一居士,台山岂有两文殊。" 这里“丈室”指的是小巧的禅房,“居士”则是对僧人的尊称,诗人提及曾经见过这样一个独居于简陋庙宇中的高僧。后半句则强调这种修行之地绝非寻常,可以孕育出如文殊般的佛教智者。

"信心自得超三界,明眼何尝滞四隅。" 这两句表达了禅师通过内在的信仰与实践超越世间烦恼和束缚,达到一种清醒明了的境界,不受外界干扰。

"伯雪相逢能目击,电机已笑涉泥涂。" 这两句用“伯雪”比喻高洁脱俗的禅师,与之相遇便如目击千里,使人心清神明。而“电机已笑涉泥涂”则是说即使面对世间纷扰,禅师也能不为所动,以超然的态度处之。

整首诗通过对大圆庵内外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于居住其中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理解与敬仰。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大圆庵(其一)

星郎步履在清禅,雅结新庵赋大圆。

譬喻河沙终未尽,含弘法界外无边。

浑成独转离诸相,不立中间绝两偏。

闻说毗耶在方丈,众人欲问却茫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武侯庙(其二)

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馀烬发寒灰。

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常见英风吹草木,尚存精魄动云雷。

西南遗爱无时歇,不逐长江去不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解梁驿舍

三年去国苦飘零,满面风沙漫度春。

白日驱车无住客,青山当路亦为尘。

东经卤泽初迎雪,西出蒲关欲问津。

何日投鞭寻旧隐,云间深访牧牛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潞守欧阳叔弼召登鼎轩暑饮

崇轩写物体模分,爽拔风携颢气升。

王粲消忧思眺听,本初持饮涤烦蒸。

金乌不转铜壶箭,碧碗时分玉井冰。

每见喜公如玉雪,更因执热服吾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