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蔡国公淡庵青山寺诗

相国观山负夙期,圣恩祇许暂相违。

身随云影留三宿,心了泉声绝百非。

开士谈空依宝树,野人耕雨荐山薇。

双龙深护安禅处,绕坐诸天近紫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此诗由元代诗人虞集所作,题为《次韵张蔡国公淡庵青山寺诗》。虞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与相国一同前往青山寺的游历经历,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首句“相国观山负夙期”,点明了此次游历的主角是相国,他们怀揣着对青山的向往,终于得以一见。接着,“圣恩祇许暂相违”一句,既表达了对帝王恩赐的感激之情,也暗示了这次相聚的短暂性,预示着别离的必然。

“身随云影留三宿,心了泉声绝百非”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诗人与相国在青山寺停留的时光里,心灵得到了净化,远离了尘世的烦恼。云影、泉水,都是自然界的元素,它们在诗中成为了洗涤心灵的媒介。

“开士谈空依宝树,野人耕雨荐山薇”则进一步展示了寺庙中的生活景象。僧侣们在宝树下谈论佛法,而农夫在雨中劳作,献上山薇作为供品。这一对比,不仅体现了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和谐共存,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最后,“双龙深护安禅处,绕坐诸天近紫微”两句,以双龙守护的隐喻,强调了寺庙作为修行之地的安全与神圣。同时,诸天环绕,接近紫微,象征着佛法的崇高与广大,以及诗人对佛法深邃境界的崇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473)

虞集(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字:伯生
  • 号:道园
  • 生卒年:1272~1348

相关古诗词

次韵国子监同官二首(其一)

坐隐乌皮髀肉消,诸生应笑懒边韶。

阶前老马随秋草,袖里遗编俟早朝。

乞米西邻晨有粥,留家南国暑无绡。

经明亦是归耕好,清梦无时万里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次韵国子监同官二首(其二)

学宫南直禁垣阴,假寓惟愁两壁沈。

一曲镜湖遗老事,三年经幄小臣心。

银河回夜天逾近,草径迎秋露转深。

珍重乡人居巷北,时能来往和鸣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马伯庸宝监学士见贻诗并简曹子贞学士燕信臣待制彭允蹈待制

禁庐晓直夹城西,经笥龙光映壁奎。

绕阁浮云飞野马,当阶生草伏驯麛。

雷行已识天无妄,风烈唯闻帝弗迷。

徒积寸诚无补报,每还冰署欲鸡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鳌峰者国史院庭中石名也伯宁御史为仆言自其先公时与诸老名胜赋诗者盖数百篇今玉堂无本而御史家具有之且曰峰所托差低盍稍崇其址乃八月五日既克如命因赋此以报且请录示旧诗补故事以传云

视草堂前石一拳,何人移置自何年?

久怜翠色连重地,故拔孤根近九天。

俯仰百年承雨露,等閒千尺接云烟。

故家御史遗书在,为录鳌峰旧赋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