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国子监同官二首(其一)

坐隐乌皮髀肉消,诸生应笑懒边韶。

阶前老马随秋草,袖里遗编俟早朝。

乞米西邻晨有粥,留家南国暑无绡。

经明亦是归耕好,清梦无时万里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意味。

首句“坐隐乌皮髀肉消”,生动地刻画了隐士静坐于乌皮椅上,岁月悠长,身体逐渐消瘦的形象,体现了隐逸生活的清苦与自我修炼的过程。“乌皮”暗示了家具的朴素,而“髀肉消”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修炼。

“诸生应笑懒边韶”一句,通过旁观者的角度,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隐士生活方式的些许调侃,同时也暗含了对边韶(东汉学者)勤勉治学精神的推崇,对比之下,隐士的生活显得更为闲适自在。

“阶前老马随秋草”描绘了一幅老马在秋草中悠闲漫步的画面,既象征了时光的流逝,也寓意着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袖里遗编俟早朝”则暗示了隐士虽远离尘嚣,但心中仍怀有学问与理想,等待着未来的机遇。

“乞米西邻晨有粥”一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隐士与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在物质生活上的简朴与自足。“留家南国暑无绡”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对物质欲望的淡漠,即使在炎热的南方,也不需丝绸来遮挡酷暑,体现了其内心的清凉与宁静。

最后,“经明亦是归耕好,清梦无时万里桥”表达了诗人对于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梦中畅游广阔天地的自由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73)

虞集(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字:伯生
  • 号:道园
  • 生卒年:1272~1348

相关古诗词

次韵国子监同官二首(其二)

学宫南直禁垣阴,假寓惟愁两壁沈。

一曲镜湖遗老事,三年经幄小臣心。

银河回夜天逾近,草径迎秋露转深。

珍重乡人居巷北,时能来往和鸣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马伯庸宝监学士见贻诗并简曹子贞学士燕信臣待制彭允蹈待制

禁庐晓直夹城西,经笥龙光映壁奎。

绕阁浮云飞野马,当阶生草伏驯麛。

雷行已识天无妄,风烈唯闻帝弗迷。

徒积寸诚无补报,每还冰署欲鸡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鳌峰者国史院庭中石名也伯宁御史为仆言自其先公时与诸老名胜赋诗者盖数百篇今玉堂无本而御史家具有之且曰峰所托差低盍稍崇其址乃八月五日既克如命因赋此以报且请录示旧诗补故事以传云

视草堂前石一拳,何人移置自何年?

久怜翠色连重地,故拔孤根近九天。

俯仰百年承雨露,等閒千尺接云烟。

故家御史遗书在,为录鳌峰旧赋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南野亭

门外烟尘接帝扃,坐中春色自幽亭。

云横北极知天近,日转东华觉地灵。

前涧鱼游留客钓,上林莺啭把杯听。

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