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三首(其三)

阳鸟南飞夜,阴山北地寒。

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

玉塞朔风起,金河秋月团。

边声入鼓吹,霜气下旌竿。

海外归书断,天涯旅鬓残。

子卿犹奉使,常向节旄看。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翻译

阳鸟往南方飞去,阴山之北尽是严寒。
汉朝的征兵远赴边疆,岁月已在楼兰度过。
玉门关外寒风起,金河畔上秋月圆润。
边疆的号角与军乐声中,霜气笼罩着旌旗飘扬。
海外归来的书信断绝,旅人的两鬓已添白发。
苏武依然坚守使命,常常凝视着节旄以示忠诚。

注释

阳鸟:指春天的候鸟,这里象征着温暖的季节。
阴山:北方山脉。
汉家:指汉朝。
楼兰: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玉塞:玉门关,古代边关。
朔风:北方的寒风。
金河:指黄河。
边声:边境的军乐或号角声。
旌竿:旗帜的杆子。
海外归书:从海外寄回的书信。
旅鬓:旅途中的白发。
子卿:苏武的字,此处代指苏武。
节旄: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上的饰物,象征使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汉家征戍客在边疆的寂寞与孤独。开篇“阳鸟南飞夜,阴山北地寒”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营造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和对远方家乡的思念。

"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身份和处境,是一位被派遣到边疆的士兵,而“年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重,这里的“楼兰”是古代西域地区的一座城池,现在可能指的是新疆的罗布人湖附近,象征着边疆的遥远与荒凉。

"玉塞朔风起,金河秋月团"中的“玉塞”和“金河”都是对边塞自然景观的美化描述,但“朔风”和“秋月”的出现,则又增加了一份冷清和寂静。这里的“团”字用得好,既形容了月亮的圆润,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封闭感。

"边声入鼓吹,霜气下旌竿"则是战事频仍的边疆生活写实,通过军中号角声和旗帜在寒风中的飘扬,传达出一种紧张而又萧瑟的战争氛围。

"海外归书断,天涯旅鬓残"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以及远离家乡、生活艰辛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磨损。这里的“海外”、“天涯”,都强化了边塞之远,家国之遥。

最后,“子卿犹奉使,常向节旄看”中的“子卿”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奉使"表示依然在执行着自己的职责,而“常向节旄看”则是诗人在执行任务时,仍旧会不由自主地回望那些代表着军队和战事的旗帜,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忠诚。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象与战争氛围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家国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边疆征戍者的孤独、忠诚与对生活艰辛的无奈接受。

收录诗词(29)

郑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被诛

  • 字:文靖
  • 籍贯:河北沧县(属沧州)
  • 生卒年:?- 710

相关古诗词

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春殿猗兰美,仙阶柏树荣。

地逢芳节应,时睹圣人生。

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

南山遥可献,常愿奉皇明。

形式: 五言律诗

百舌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

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公门袭汉环,主第称秦玉。

池架祥鳣序,山吹鸣凤曲。

拂席萝薜垂,回舟芰荷触。

平阳妙舞处,日暮清歌续。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往字

斤溪数亩田,素心拟长往。

繄君曲得引,使我缨俗网。

风尘岂不劳,道义成心赏。

春郊桃李月,忍此戒征两。

形式: 古风 押[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