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

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翻译

百舌鸟在高高的树上鸣叫,它的声音变化多端。
请问这声音为何如此频繁,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崇尚沉默。

注释

百舌:鸟名,因其能模仿多种鸟鸣而得名。
高树:指树梢或高处。
弄音:玩弄声音,此处指百舌鸟鸣叫。
无常则:没有固定的规律或模式。
借问:请问,表示询问。
声何烦:声音为何如此频繁。
末俗:末世,指现代社会。
尚:崇尚。
默:沉默。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并蕴含哲理的五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百舌鸣高树”,表现了自然界声响的丰富多彩和变化无常,借此抒发对世间喧嚣与沉默态度的思考。

“弄音无常则”一句,透露出一种对声音、音乐或语言运用规律性的探讨,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于世事变幻莫测的感慨。"借问声何烦"则是诗人对周遭喧哗之声感到困惑和不解,进而引发出“末俗不尚默”这一深刻议论。

“末俗不尚默”暗示了诗人对于当世浮躁、好争好吵的风气所持有的批评态度。在这里,“末俗”指的是世道衰微,人们品德下滑;“不尚默”则意味着人们不再重视沉默和内省,而是追求表面的喧嚣与张扬。这一观点显示了诗人对于内在修养和精神宁静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声响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于当世之弊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个人修养所持有的崇高理想。

收录诗词(29)

郑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十七岁举进士。武后时,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时,任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与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称“崔、冉、郑,辞书时政。”唐初流行《桑条歌》,其词有“桑条韦也”之句;明韦后妄图篡位,以《桑条歌》为其“受命”这证。愔迎合韦后之意,作《桑条乐词》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景龙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预推重福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被诛

  • 字:文靖
  • 籍贯:河北沧县(属沧州)
  • 生卒年:?- 710

相关古诗词

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

公门袭汉环,主第称秦玉。

池架祥鳣序,山吹鸣凤曲。

拂席萝薜垂,回舟芰荷触。

平阳妙舞处,日暮清歌续。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往字

斤溪数亩田,素心拟长往。

繄君曲得引,使我缨俗网。

风尘岂不劳,道义成心赏。

春郊桃李月,忍此戒征两。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洛阳道

客亭门外路东西,多少喧腾事不齐。

杨柳惹鞭公子醉,苧麻掩泪鲁人迷。

通宵尘土飞山月,是处经营夹御堤。

顷刻知音几存殁,半回依约认轮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塞上

出门何处问西东,指画翻为语论同。

到此客头潜觉白,未秋山叶已飘红。

帐前影落传书雁,日下声交失马翁。

早晚回鞭复南去,大衣高盖汉乡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