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运河泇河的运输状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
首句“四月泇河滨,运艘千百㰕”,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四月时节,泇河岸边停泊着成千上百艘运送货物的船只,生动地展现了繁忙的运输景象。接着,“我舟衔尾来,偶与同起止”两句,诗人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自己船只跟随众多船只一同航行的情景,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八闸闭九月,一旬得百里”描绘了泇河沿途闸门关闭的情况,闸门的频繁关闭导致船只无法快速前进,一个月内只能行进百里,形象地展示了运河运输的缓慢与艰难。接下来,“前途闸更繁,闭者转难启”进一步强调了后续闸门的密集与开启困难,使得运输效率更低。
“转漕四十斛,至仅一石尔”则揭示了运河运输的低效,每艘船原本可以装载四十斛货物,但实际到达目的地时,仅能剩下一小部分。这反映了运输过程中损耗之大,也体现了当时运河管理与技术的局限性。
“庶土勤输将,咽喉实在此。一夫若当关,万夫不足恃”表达了对运河运输重要性的认识,将其比作国家经济的“咽喉”,强调了其在物资流通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暗含了对运河安全与管理的担忧,指出一旦有人或物阻碍,将严重影响运输效率。
最后,“意外事未然,平陂亦物理。君相共策筹,庶乎消不轨”总结了运河运输面临的挑战与解决之道,提醒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泇河运输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明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面貌,还蕴含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