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学落成

斯文天末器,吾道有时厄。

方嗟凤兮衰,遽叹麟也获。

继遭秦焚书,又被鲁坏宅。

迩来天下事,多自马上得。

不修下车礼,不献在泮馘。

不授羽林经,不讲博士席。

旁若没字碑,肯见一逢掖。

偶因长乐老,尽挟兔园册。

及见中选人,始知为学益。

学者如牛毛,自古数濩泽。

连年取青紫,易于地芥拾。

争将逸驾攀,遂向塞路辟。

挥之无倚门,从者皆入室。

肃肃俎豆风,洋洋弦歌邑。

几时复论秀,四海望偃伯。

术能向者谁,世无秋风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庙学落成》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教育与社会变迁深刻的理解。

首句“斯文天末器,吾道有时厄”开篇即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文化与道德的坚守在时代的洪流中往往面临挑战。接下来,“方嗟凤兮衰,遽叹麟也获”运用了“凤凰”与“麒麟”的典故,象征着人才的兴衰,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惋惜和对贤才难得的感叹。

“继遭秦焚书,又被鲁坏宅”引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孔子晚年居住的鲁国遭受破坏的历史事件,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艰难。接着,“迩来天下事,多自马上得”反映了战乱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许多事情并非通过和平手段获得,而是通过武力征服。

“不修下车礼,不献在泮馘”、“不授羽林经,不讲博士席”则批评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忽视,以及对传统礼仪的轻视。诗人通过这些描述,表达了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旁若没字碑,肯见一逢掖”中的“没字碑”比喻被遗忘的功绩,而“逢掖”则是古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真正的学者。这一句表达了对真正学问和人才被忽视的感慨。

“偶因长乐老,尽挟兔园册”描绘了偶然遇到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他满载着知识和智慧,这象征着知识的传承和价值。接下来,“及见中选人,始知为学益”指出通过与中选之人交流,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学者如牛毛,自古数濩泽”以“牛毛”比喻学者众多,但真正有所成就者却寥寥无几,强调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连年取青紫,易于地芥拾”则讽刺了社会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将获取高官厚禄比作轻易地捡起地上的芥菜,体现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争将逸驾攀,遂向塞路辟”描述了人们为了追求功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开辟险峻的道路。而“挥之无倚门,从者皆入室”则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追求功名的人,即使失去了家庭的依靠,也愿意跟随他人进入知识的殿堂。

“肃肃俎豆风,洋洋弦歌邑”表达了庙学落成后,学术氛围的浓厚和文化的繁荣,象征着教育的复兴。“几时复论秀,四海望偃伯”则表达了对人才再次涌现、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

最后,“术能向者谁,世无秋风客”表达了对能够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之人的渴望,同时也对当前缺乏这样的人物表示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人才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德老栽花成竹

物性随所移,岁晚气自变。

失却本来身,还于身外见。

寻参玉版禅,如对菩萨面。

丛林一花祖,派入香严传。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刘汉臣堂甫北归

哀哉同队鱼,尽在枯池里。

纵免鼎中烹,将见渴欲死。

造物何不仁,岂独困二子。

我虽江湖心,恨无斗升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母应之饷黍

忆昔周室衰,周人咏黍离。

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

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

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

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

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

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

形式: 古风

游碧落

浮云翳炎景,长夏惬幽事。

相陪林下友,共造金碧地。

清流漱寒玉,老树耸苍翠。

何人开山祖,妙处发天秘。

悠悠岁月深,剥落磨崖字。

遨头兴不浅,有酒留客醉。

幽鸟背人飞,不惯闻鼓吹。

抵暮出山门,溪风送归骑。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