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应之饷黍

忆昔周室衰,周人咏黍离。

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

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

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

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

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

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母应之饷黍》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的作品,通过描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乱中的生活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诗中以“忆昔周室衰,周人咏黍离”开篇,借用了《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安宁生活的怀念和对当前战乱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君今饷我黍,为赋黍离诗”点明主题,讲述了一位母亲将黍米送给远方的亲人,并以此为契机,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厥初蓺黍时,饭牛使牛肥。八月黍未穫,胡儿驱牛归”,描绘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以及在收获季节到来之前,牲畜被敌人抢走的场景,展现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胡儿不满欲,我民还买犊。今秋犊未大,又被胡儿逐”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直接损失,不仅牲畜被夺,连购买新生牛犊的钱也被敌人掠走,凸显了人民生活的艰难。

最后,“胡儿皆饱肉,我民食不足。食不足,尚可鬻子输官粟”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导致的严重后果——人民不仅要面对食物短缺,甚至到了卖子求生的地步,这种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谴责,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游碧落

浮云翳炎景,长夏惬幽事。

相陪林下友,共造金碧地。

清流漱寒玉,老树耸苍翠。

何人开山祖,妙处发天秘。

悠悠岁月深,剥落磨崖字。

遨头兴不浅,有酒留客醉。

幽鸟背人飞,不惯闻鼓吹。

抵暮出山门,溪风送归骑。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史遂良索诗

立身有道邦,谁似直哉史。

流传百世后,各各异行止。

许史有何厚,在汉势如彼。

安史有何薄,在唐乱如此。

人之贤与愚,皆为类所使。

近从侪辈中,偶得一狂士。

未能通一经,谓可拾青紫。

时时出俚句,技痒不自己。

只恐落调歌,难入知音耳。

纵横言世事,不顾剌舌耻。

焉知阮嗣宗,口不挂臧否。

年高鬓如雪,乡曲所不齿。

试与阿戎谈,咄哉犁之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留别李巽之

嗟嗟平生交,所恨不耐久。

几年戎马间,太半正丘首。

忆初识君面,同门皆小友。

倏忽五十春,相见成老叟。

淹淹泉下人,树拱骨已朽。

崎岖见在身,何幸得此寿。

感慨岁云晚,哀泪迸林薮。

古今均一梦,万事付杯酒。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司谏许道真徵复图

君不见退休绿野平淮相,灵台不许丹青状。

又不见五湖归去鸱夷桨,越人争铸黄金像。

功成身退天之道,道直天怜去官早。

盐梅须借筑岩人,羽翼重来采芝老。

袖中谏草力回天,害除利兴车载悬。

何忧不识荆州面,图画如今处处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