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
六年仁政讴歌去,柳绕春堤处处闻。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远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岁月和旧友的情感寄托。
“汉水横冲蜀浪分”一句,以壮阔的江河为背景,将汉水与蜀地(今四川地区)的激流相对比,展示了一种开阔而雄浑的景象。这里的“汉水”既可以指代长安(今西安),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条分界线,隔绝了过去和现在。
“危楼点的拂孤云”则营造出一种高远与孤寂的情境。“危楼”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而“点的拂孤云”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表现了他的孤独和淡泊。
接着,“六年仁政讴歌去”,这里的“六年”可能指的是某个朝代的特定时期,其“仁政”的提及,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追忆。而“讴歌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美好岁月的怀念,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只留下了歌谣。
最后,“柳绕春堤处处闻”,“柳绕春堤”是典型的春日景色,而“处处闻”则指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那些流传着的歌谣。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是诗人心中那段时光的回响。
整首诗通过汉水、危楼、孤云、仁政和春堤等意象,构建了一种深情而又淡远的情感空间。诗人的情感在这片幅中交织,既有对往昔美好的追念,也有对现实孤寂的隐喻,是一首充满了怀旧之情和哲思的人生小品。
不详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初月微明漏白烟,碧松梢外挂青天。
西风静起传深夜,应送愁吟入夜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不识长杨事北胡,且教红袖醉来扶。
狂风烈燄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
武牢关吏应相笑,个里年年往复来。
若问使君何处去,为言相忆首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