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题宜春台

异乡何处散幽怀,赖得城中百尺台。

还向天涯经岁住,那知春色为唯来。

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

强拟登高聊赋咏,再三愧乏楚人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在异乡何处寄托孤独情怀,幸亏城中有座高高的楼台。
整年居住在遥远的天边,哪曾想到春天会独自前来。
冰雪消融后,江面梅花绽放,衡阳的雁群因气候转暖而回归。
勉强尝试登高吟诗作赋,但多次感到才疏学浅,愧非楚地的才子。

注释

异乡:指诗人身处的外地。
赖得:幸亏,依赖。
城中百尺台:城中的高楼或观景台。
天涯:极远的地方。
春色:春天的景色。
雪消:冰雪融化。
梅发:梅花盛开。
风暖:天气变暖。
雁回:大雁南归。
聊赋咏:随意吟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借助宜春台寄托思乡之情的场景。首句"异乡何处散幽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旧,而"赖得城中百尺台"则点出宜春台成为他排解愁绪的所在。接下来的"还向天涯经岁住,那知春色为唯来",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不知春光已悄然来到,流露出对家乡春色的深深怀念。

"雪消江上看梅发,风暖衡阳有雁回"两句,通过江边梅花开放和南归的大雁,进一步勾勒出季节变换和远方故乡的联想。最后,诗人试图借登高赋诗来抒发情感,但自谦地说"强拟登高聊赋咏,再三愧乏楚人才",表达了对自己才情的谦逊,以及对故乡文化的向往和自愧不如。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个人的游子情怀为主线,融入了自然景象和季节变迁,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153)

祖无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焕斗。少学古文于穆修,又从孙明复受经学。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首建学官,置生徒,学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执政,讽求其罪,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元丰中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工诗文。有《龙学文集》

  • 字:择之
  • 籍贯:蔡州上蔡
  • 生卒年:1011—1084

相关古诗词

万太博知惠州

惠州君未到,听我送君吟。

去路九韶石,邻封八桂林。

下车秋色老,望阙海云深。

善政多馀暇,无忘惠好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书怀寄呈莱州张学士

从作东齐吏,经年寡往来。

朱颜随日减,青眼为山开。

学政惭能政,论材信不材。

何人慰孤寂,知己在蓬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升州保宁寺凤皇亭

凤台虽旧址,亭榭斩新开。

荆棘榛芜去,江山气象来。

明君虞氏化,贤守次公才。

迟尔离丹穴,飞飞止此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历城郡治凝波亭

耽耽层构俯清涟,山色波光晓共鲜。

形胜增雄齐十二,风流素盛客三千。

铺舒柳影眠鸥渚,欺压莲香载妓船。

公退每来须度日,尘缨未濯愧潺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