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吴匡山破寺

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

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

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

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双峰经历了无数战斗后,神圣之地也布满了尘土。
藤蔓野草爬满了空荡的墙壁,悲凉的风在旧日的高台上旋起。
野花在寒气中依然绽放,山间的月亮暮色中再次升起。
为什么池中的水,唯独它向东流去不再回返?

注释

双峰:指两座山峰,可能象征着对立的势力或战场。
真界:神圣、纯净的世界,这里可能指未被战争侵扰前的状态。
满尘埃:形容战火纷飞,圣地也遭到了破坏。
蔓草:蔓延生长的野草,暗示荒废无人打理。
空壁:空荡无物的墙壁,表示建筑物已被废弃。
悲风:带有悲伤情绪的风,象征哀伤的氛围。
故台:昔日的高台或平台,可能是重要的历史遗迹。
野花:野外自然生长的花朵,代表生命的坚韧。
寒更发:即使在寒冷中仍继续开放。
山月:山中的月亮,营造出静谧或孤寂的环境。
暝还来:夜晚再次出现,象征时间的循环和自然的恒常。
何事:为何,用于提出疑问。
池中水:特指池塘里的水,比喻流逝的时间或不可逆的变迁。
东流:水流向东,中国文化中常象征时间的流逝。
独不回:唯有它不回头,强调了与其他自然现象相比,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争后的荒凉景象和心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如今荒废的感慨。

"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历史沧桑、战争毁灭后的场景。"双峰"象征着高峻雄伟的山峰,而"百战"则暗示了长期的争斗和战斗,"真界"指的是真正的世界或者说是现实的境况,"满尘埃"则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荒凉与颓废。

接下来的"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进一步描绘了这种荒凉景象。"蔓草"长在废墟之上,"缘空壁"则是对过去繁盛时期的回忆,而"悲风起"则传递了一种哀伤的情感,"故台"指的是往昔的遗址。

"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 这两句诗通过季节的变化和自然景象的描写,深化了时间流逝与历史沧桑的主题。"野花"在寒冷中依然盛开,显示出生命力顽强不屈,而"山月"则给人以宁静而又淡远之感。

最后两句 "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 则用池水的不断流逝来比喻时间和历史无法倒流,表达了对过去的无奈与留恋。这也许是诗人面对破败的寺院时所产生的一种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抒写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以及个人对于往昔荣光的无尽留恋。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寄报德寺从上人

宗流许身子,物表养高闲。

空色清凉寺,秋声鼓吹山。

看心水磬后,行道雨花间。

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寄昱上人上方居

厌向人间住,逢山欲懒归。

片云闲似我,日日在禅扉。

地静松阴遍,门空鸟语稀。

夜凉疏磬尽,师友自相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晚春寻桃源观

武陵何处访仙乡,古观云根路已荒。

细草拥坛人迹绝,落花沈涧水流香。

山深有雨寒犹在,松老无风韵亦长。

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晚秋宿李军道所居

清溪路不遥,都尉每相招。

落日休戎马,秋风罢射雕。

朮花生野径,柏实满寒条。

永夜依山府,禅心共寂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