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紫陌尘多不可寻,南溪酒熟一披襟。
山高昼枕石床隐,泉落夜窗烟树深。
白首寻人嗟问计,青云无路觅知音。
唯君怀抱安如水,他日门墙许醉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紫陌尘多不可寻,南溪酒熟一披襟”两句,通过对道路上的尘土和南溪的美酒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难以找到旧日足迹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情绪。"紫陌"常用来形容远古或遥远的地方,而“南溪”则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处风景,如同一个避世之所。
接着,“山高昼枕石床隐,泉落夜窗烟树深”两句,则将这种闲适推向了极致。"山高昼枕石床隐"描绘了一种隐逸于山林之中的生活,而“泉落夜窗烟树深”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夜晚氛围,泉水潺潺、窗外烟雾缭绕,树木深处,更添几分寂寞。
然而,这种表面的宁静并未掩盖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在“白首寻人嗟问计,青云无路觅知音”两句中,“白首”指的是年迈之人,而“嗟问计”则是对于如何找到旧友的迷茫和无奈。"青云无路觅知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寻找与失落之间的情感纠葛。
最后,“唯君怀抱安如水,他日门墙许醉吟”两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接受现实,同时也保留了一份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这里的“君”可能是诗人心中的某位知己,而“怀抱安如水”则表达了对那份深厚情谊的珍惜。而最后一句,则是一种放松的心态,愿意在未来的某一天,在门墙之间醉吟诗篇。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展现了古人对于友情与孤独的一种深刻理解。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烟煖池塘柳覆台,百花园里看花来。
烧衣焰席三千树,破鼻醒愁一万杯。
不肯为歌随拍落,却因令舞带香回。
山公仰尔延宾客,好傍春风次第开。
左掖初辞近侍班,马嘶寻得过街闲。
映鞭柳色微遮水,随步花枝欲碍山。
暖泛鸟声来席上,醉从诗句落人间。
此时失意哀吟客,更觉风流不可攀。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閒。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
能忘天上他年贵,来结林中一日閒。
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