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碧琳馆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对美好景致的欣赏与赞叹,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哲理思考。
首句“佳景足一窗,新名恰当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满足和对新命名的认同,暗示了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接着,“奚事建章宫,门户千万夥”两句,通过对比古代宏伟的宫殿与眼前的景象,表达了对现代简约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繁华背后精神空虚的反思。
“漏报出花钟,篆袅沈檀火”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时间在花钟的滴答声中流逝,篆香在沈檀木的燃烧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氛围。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后乐惟同民,先忧益廑我”这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责任的担当。他认为,作为君主,应当与百姓同乐,同时也要先为国家忧虑,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
最后,“永言茕独哀,岂啻富人哿”表达了诗人对孤独者的同情,认为这种情感不应仅限于富人,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之中。这不仅是对人性深处共通情感的揭示,也是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生活哲学的探讨、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