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住先生登蓟门独乐寺观音阁韵

我昔经渔阳,振衣上杰阁。

回首春风颠,几度吹花萼。

蹲龙去天咫,怖鸽见人愕。

四禅云与齐,三乘尘莫著。

人海浩脚下,踏踏轮蹄错。

翘首睋乌蟾,光明金镜灼。

平地涌珍楼,有目俱仰瞩。

缅忆布金日,良工巧营度。

四围山青青,千里烟漠漠。

直拟妙高台,时沾香雨落。

谁欤运帚书,墨痕湿犹昨。

君居惭愧林,性与俗缘薄。

登临得佳趣,客况静于鹤。

凭高赋大篇,压倒青莲作。

正似遇崔颢,口噤手难拓。

哲弟妙词翰,苦思敢约略。

仿佛斗诗械,偏师互跳脱。

押韵比说偈,兹游乐莫乐。

纵教未同往,补和心亦足。

丈六接尺五,梵论信昭廓。

彼岸望非遥,慈航欣可托。

水观倘容登,庶惬雪山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永珹的诗《和海住先生登蓟门独乐寺观音阁韵》描绘了诗人对蓟门独乐寺观音阁的登临体验。首联以个人经历起笔,回忆自己曾在此地登阁远眺,春风拂面,景色优美。接下来通过"蹲龙"、"怖鸽"等生动形象,展现了阁楼的雄伟和周围环境的宁静。诗人感叹佛法无边,尘世纷扰皆不可及。

中间部分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四周的壮丽景色,如"人海"、"珍楼",以及对昔日布施金日的怀念,赞美了寺庙的建筑艺术和僧人们的智慧。他将自己比作静雅的隐士,登高赋诗,意气风发,甚至感到与唐代诗人崔颢的诗才相比也不逊色。

诗的后半段,诗人与友人海住先生的互动被巧妙地融入,他们以诗会友,互相切磋,以佛教典故为韵脚,表达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佛学的向往,希望有机会更深入地修行,呼应了寺庙的修行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又体现了其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一首富有禅意的山水诗。

收录诗词(13)

永珹(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桃符

东海神山有神树,神荼郁垒为其主。

阅领众鬼辄执之,持饲千年白额虎。

祓除不祥信有徵,轩辕法象非无取。

爰从度索伐桃枝,削版成符制度古。

寸长则六方则三,如法书文色配五。

或描苇叶象蕃鲜,或绘人形振威怒。

锡名仙木祝长生,岁杪纷纷家著户。

后来图画失真意,直作门神忘初祖。

冠裳介胄总矜严,两两成行备文武。

魑魅争先不敢窥,静镇双扉劳御侮。

绿章愿奏策勋词,户牖侯封应及汝。

纵能金印肘后垂,生面凌烟常快睹。

退归拟学笑东坡,何惜扫门羞哙伍。

年年迁次让新官,名位依然守铨叙。

所嗟古制复已难,云掩绥山不知处。

形式: 古风

铜雀瓦砚歌

阿瞒汉贼非汉臣,营窟乃在漳河滨。

铜雀高台入霄汉,参差瓦缝排鱼鳞。

太息人生祇如梦,光阴老向军中送。

分香卖履事难言,望断西陵含隐痛。

中原劫运几沧桑,栋宇飞灰草树荒。

石墨那堪供染翰,砚材差喜发幽光。

幻化本鸳鸯,成斑亦雊鹆。

佳品自澄泥,奇珍逾美玉。

却想觚棱金碧时,琉璃片片亚檐垂。

谁能磨盾频飞檄,但说临江自咏诗。

到今遗瓦苔斑驳,文房好倩良工斫,君不见建安年号记分明,汉鼎虽迁留正朔。

形式: 古风

南海子行

君不见飞放之泊传自元,百六十里周缭垣。

红门四辟通苑路,苑中极目皆平原。

略无高山有流水,长林迤逦丰草繁。

头鹅诈马有余闲,于焉较猎悬鹑貆。

胜地一从归胜国,仁虞旧院无人识。

扫除榛莽拨禁军,曾记英公亲奉敕。

官衙忽被阍寺专,豹房尚指荒丘侧。

太阿旁落国步难,遑问区区此疆域。

我朝龙兴天下归,千里和会尊邦畿。

废苑从兹作灵囿,豫游几暇扬鸾旗。

云闲八阵时阅武,风卷三驱大合围。

殷勤习劳奉家法,扈从棣萼欣交辉。

百年海户千人守,七十二桥通泽薮。

三台连峙三海深,指点团河近双柳。

新池饮鹿间苹蒿,旧迹晾鹰存培塿。

官庄分设四五家,岁纳刍茭别无取。

颇见道观杂僧庐,灵风梵雨来空虚。

酒内茅山失法派,瞿昙种类尤纷如。

膏腴宽敞便飞走,大壑于牣还多鱼。

雨露栽培经岁月,离宫鼎足皆皇居。

诘戎大事首马政,雁臣贡入龙媒盛。

六厩超遥八骏蹄,监牧攻驹严禁令。

何须苜蓿与渥洼,甘草如饴水如镜。

云锦照眼胜谷量,土壤宜之顺其性。

围场习猎凡几回,黑头顿觉青春催。

伯仲当初我最少,今日俄携诸季来。

更怜子侄并壮大,短衣晨夕想追陪。

弯弓敢辞臂力软,枨触旧况增清哀。

况复从游怀杖履,自别音尘几弹指。

人间屡叹絮酒倾,天上频嗟玉楼起。

赏花得句能几春,也复伤神判生死。

者番经幄集群贤,只有蔡侯还到此。

临风无限古今情,天开陆海依神京。

长杨熊馆讵足拟,驰骋信足豪生平。

喧笑未终感慨集,莺蹄燕语兼蛙鸣。

转眼清和赋归去,挑镫且快挥毫成。

形式: 古风

秀严上人以孟夏晓起诗见示即次原韵

不碍尘寰住,偏怜晓气清。

五更残月落,一雨乱蛙鸣。

林外钟催曙,檐前鹊报晴。

上人推枕起,诗思此中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