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赠僧二首(其一)

白下门连寺,清游入梦中。

骨惊谁齧指,世事谩书空。

梵行芙蕖净,天寒昼火红。

晓窗应破梦,卧听鸟呼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焦山僧侣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向往。首句“白下门连寺,清游入梦中”以白下门与寺庙相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仿佛清幽的游览已融入梦境之中,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接着,“骨惊谁齧指,世事谩书空”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与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这里的“骨惊”可能象征着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或不安,“齧指”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惊惧。而“世事谩书空”则直接点明了对世间琐事的无意义感,暗示诗人希望摆脱这些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梵行芙蕖净,天寒昼火红”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侣生活的纯净与美好。这里将“芙蕖”(荷花)比作僧侣的“梵行”,象征着纯洁与清净;“天寒昼火红”则可能是对僧侣在寒冷的白天里点燃灯火,为修行提供光明的场景的描述,既体现了僧侣生活的简朴与专注,也寓意着内心的温暖与光明。

最后,“晓窗应破梦,卧听鸟呼风”两句,以清晨的窗户打破梦境,以及躺在床上倾听鸟鸣与风声,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从梦境中醒来,开始面对现实世界,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个画面充满了禅意与诗意,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深切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焦山僧侣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纯净、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焦山赠僧二首(其二)

对床听夜雨,佳约是当年。

放旷随缘去,闲心不习禅。

倚蒲趺足坐,拥衲盖头眠。

今识君归处,斋馀有涧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题反身轩

尽力觅不得,归来题反身。

平生未解没,宁解救滔人。

有累路岐远,无求滋味亲。

养心唯寡欲,妙物久如神。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宿本觉寺

一宿路旁寺,霜清梦亦寒。

忆曾游览处,来觅旧题看。

病衲成新塔,层楼隐败垣。

青山犹不老,千叠似翔鸾。

形式: 五言律诗

题芝轩

轩下亦何有,灵芝骈秀生。

山川呈美瑞,草木被光荣。

清甚紫檀露,色深黄菊英。

武陵续遗事,应著此轩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