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语联句各分一字

山简酣歌倒接㒿,看朱成碧无所知。

耳鸣目眩驷马驰,口称童羖腹鸱夷。

兀然落帽灌酒卮,太常吏部相对时。

藉糟枕曲浮酒池,瓮间篱下卧不移。

叫呼不应无事悲,千日一醒知是谁。

左倾右倒人避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山简酒醉后高歌倒戴帽子,分辨不出红绿毫无所知。
耳边嗡嗡作响眼冒金星如同骏马飞驰,嘴上说着童羊之皮腹中却藏着大志。
猛然间帽子掉落豪饮一大杯酒,与太常、吏部官员相对而坐。
以酒糟为枕,醉卧在酒池边,靠着酒瓮在篱下不动。
呼喊他却不应无人理睬徒自悲伤,千日之中偶尔清醒谁又能认得。
左摇右晃人们纷纷躲避。

注释

山简:指西晋名士,以好酒著称。
酣歌:畅快地唱歌,此处指酒醉后的放歌。
倒接㒿:形容醉酒后帽子戴得很随意,接㒿即帽子。
看朱成碧:形容因酒醉而视觉错乱,红绿不分。
无所知:什么都不知道,完全失去了判断力。
耳鸣目眩:耳朵嗡嗡作响,眼睛看东西旋转,形容醉态。
驷马驰:像四匹马拉车一样飞快,形容感觉的快速变化。
口称童羖:嘴上说着童羊(未阉割的公羊)的皮,比喻言不由衷或有深意的话。
腹鸱夷:腹中装满酒,比喻胸怀大志或满腹心事。
兀然:突然,猛然的样子。
落帽:帽子掉落,形容醉态。
灌酒卮:大口喝酒,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太常:古代官职,掌管礼乐社稷。
吏部:古代官署名,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事务。
藉糟:以酒糟为枕。
枕曲:枕着酒曲,酒曲用于酿酒,这里象征醉生梦死。
浮酒池:形容醉倒在酒多的地方,如同漂浮在酒池中。
瓮间:酒瓮之间。
卧不移:躺着不动。
叫呼不应:呼唤他却不答应。
无事悲:没有缘由地感到悲哀。
千日一醒:长时间沉醉,偶尔才清醒一次。
知是谁:谁知道那是谁,意指清醒时已不被认识。
左倾右倒:形容醉得东倒西歪。
人避之:人们都避开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宴饮的场景,诗人借由对酒的描述来表达自己醉酒后的感受和情绪。"山简酣歌倒接㒿"一句,以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酒宴中的热闹气氛,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在饮酒中寻找快乐的状态。紧接着"看朱成碧无所知"则表现了醉酒后对周围事物的迷离感和不再关心世间的是非。

"耳鸣目眩驷马驰,口称童羖腹鸱夷"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饮酒至酣的身体感觉和心理状态。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自己醉酒后的感受与奔腾的野马相比较,形象地表达了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

接下来的"兀然落帽灌酒卮,太常吏部相对时"则描写了诗人在醉酒中不经意间脱掉头上的帽子,并且随手将酒倒入杯中的举止,以及与旁人的互动情景。这里的"兀然"二字传递出一种自然而不加思索的状态,反映了诗人放松的心态。

"藉糟枕曲浮酒池,瓮间篱下卧不移"一句则进一步强化了饮酒后的放纵感和对现实世界的逃避。诗人将自己的身体比作漂在酒中,形象地表达了沉浸于酒海中的无忧无虑。

"叫呼不应无事悲,千日一醒知是谁"这两句则透露出一种悲凉和迷茫。诗人在醉梦中被叫唤却无法回应,醒来后才意识到自己是谁,这既反映了酒精对意识的影响,也象征着人生中的迷失与自我认知的困惑。

最后一句"左倾右倒人避之"则以一种戏谑的口吻描绘了诗人醉酒后的不稳重心,以及他在醉态中所散发出的让人避而远之的气息。这也暗示了饮酒过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宴饮中的豪放与自我解脱,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和自我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70)

严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未详),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 字:正文
  • 籍贯:越州(今绍兴)
  • 生卒年:742—756

相关古诗词

游灞陵山

入山未尽意,胜迹聊独寻。

方士去在昔,药堂留至今。

四隅白云闲,一路清溪深。

芳秀惬春目,高闲宜远心。

潭分化丹水,路绕升仙林。

此道人不悟,坐鸣松下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荅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

月色今宵最明,庭闲夜久天清。

寂寞多年老宦,殷勤远别深情。

溪临修竹烟色,风落高梧雨声。

耿耿相看不寐,遥闻晓柝山城。

形式: 六言诗 押[庚]韵

观身岸额离根草,论命江头不系舟。

形式: 押[尤]韵

五色惊綵凤,千里象骢威。

三伏轩车动,尧心急谏官。

名通内籍贵,立近御床寒。

波从少海息,云自大风开。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