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古之奇赴安西幕

畴昔十年兄,相逢五校营。

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

堠火经阴绝,边人接晓行。

殷勤送书记,强虏几时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回忆起十年前,我们兄弟在军营相遇。
今夜举杯共饮,月照边关军城中。
烽火台的灯火在阴暗中闪烁,边疆的人们拂晓启程前行。
深情地传递书信,期盼何时能平定强敌。

注释

畴昔:过去。
十年:过去的十年。
兄:兄弟。
五校营:五个军事学校或营地。
今宵:今夜。
陇月:边塞的月亮。
军城:军营或边防城市。
堠火:烽火台的灯火。
经阴绝:在阴暗中持续。
边人:边疆的人。
接晓行:迎接黎明出行。
殷勤:情深意切。
书记:书信。
强虏:强大的敌人。
几时平:何时才能平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兄弟重逢的场景,表达了一种对和平的渴望。首句“畴昔十年兄”直接点出了兄弟多年的别离,而现在能够相逢在军营之中,这种背景已经隐含着战争带来的离散与苦难。“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则是对这一刻重逢情景的描写,月光下,军城的轮廓显得特别清晰,而举杯畅饮可能是为了庆祝兄弟相逢,也可能是为了忘却战争的艰辛。

“堠火经阴绝,边人接晓行”两句则转换了景象,堠火即烽火,是古代边疆地区用于报警的信号。诗中描述的是烽火在山谷间传递,这不仅映射出战争的紧张气氛,也反衬出了边疆军民的艰苦生活。接晓行则是指早晨开始巡逻或准备战斗的场景,透露出战事的紧迫。

“殷勤送书记,强虏几时平”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持续时间的询问。送别在古代常常是一种殷切的情感交流,而这里的“送书记”可能是指送行或赠予某种文书,寄托着对来日安宁的祝愿。而强虏,即敌军,诗人问及何时能够平定,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于和平的迫切期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兄弟重逢、边疆战事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勾勒出了一幅战争年代人性的温暖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画面。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送司空文明归江上旧居

野菊有黄花,送君千里还。

鸿来燕又去,离别惜容颜。

流水通归梦,行云失故关。

江风正摇落,宋玉莫登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送吉中孚拜官归业

南入华阳洞,无人古树寒。

吟诗开旧帙,带绶上荒坛。

因病求归易,沾恩更隐难。

孟宗应献鲊,家近守渔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送成都韦丞还蜀

蜀门云树合,高栈有猿愁。

驱传加新命,之官向旧游。

晨装逢酒雨,夜梦见刀州。

远别长相忆,当年莫滞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何兆下第还蜀

重江不可涉,孤客莫晨装。

高木莎城小,残星栈道长。

袅猿枫子落,过雨荔枝香。

劝尔成都住,文翁有草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