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胜澄禅师下火

这老子,斗时枯槁,不近人情。

四海独孤标,一身无伴侣。

虽则两提祖印,实无一法与人。

闺门端坐冷啾啾,夜静独为鬼神说。

任你傍人恶发,我心终未和同。

有时开眼对青山,自笑满头生白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因胜澄的禅师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禅师形象鲜明,个性独立,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他以“斗时枯槁”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明他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所动,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

“四海独孤标,一身无伴侣”,这两句诗展现了禅师在广阔世界中孤独求道的形象。他不寻求与世人的共鸣,而是独自探索生命的真谛,寻找心灵的归宿。这种孤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坚定的自我追寻。

“虽则两提祖印,实无一法与人”,禅师虽然继承了佛法的精髓,但并不轻易传授给他人。这体现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知识传承的谨慎态度。他深知佛法的奥义难以言传,只能通过个人的修行和领悟来体会。

“闺门端坐冷啾啾,夜静独为鬼神说”,这两句描绘了禅师在寂静的夜晚,独自面对内心世界的情景。他与天地万物对话,与自然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里的“闺门”可能是指禅师内心的宁静之所,而非实际的门户。

“任你傍人恶发,我心终未和同”,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间纷扰的淡然态度。他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即使周围的人情绪波动,他也能坚守自我,不为所动。

“有时开眼对青山,自笑满头生白发”,最后两句诗以禅师偶尔抬头望向青山,自嘲岁月流逝,白发苍苍的形象收尾。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在自然与时间面前的从容与豁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独特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追求内心平静与真理的高尚品质。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诸禅人下火(其一)

初秋夏一时,衲僧多欲去。

不搭陈梢船,便行泗州路。

横担拄杖气如云,万水千山都不顾。

昨日通川方上入,随例茫茫把不住。

把不住,为君说个临歧句。

枯木岩前差路多,剔起眉毛著眼觑。

一身恍若风中烛,百岁端如水上沤。

未到衲僧平稳处,临行那得不生愁。

形式: 古风

诸禅人下火(其二)

浮生岸树井藤,毕竟终归败坏。

这僧撩起便行,也是平生庆快。

著上没底芒鞋,抛下这个皮袋。

茶毗坛上火犹在,延寿堂中人又终。

方言□身浑□□,□□□同一梦中。

形式: 古风

行者下火

汝幼入空门,方年二十五。

须发尚未除,幼身今日去。

脱下布直裰,休问温州路。

形式: 古风

田六娘子下火

浮生三十二春秋,方始修行肯转头。

底事又随云雨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休休休,不用愁,聚散还同水上沤。

直饶寿得三十岁,不免输他这一筹。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