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

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
秀:庄稼开花。
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遥知。
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
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即将南归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了送别之情。"万里春应尽"一句,点出了时节已至春末,花开繁盛但即将过去,隐含着送别时光易逝的感伤。而"三江雁亦稀"则通过大自然中的景象——稀少的雁鸣声,更增添了一份萧瑟与孤寂。

接着,诗人笔触一转,写到了广阔的天河(银河)和汉水,这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指示,也是心情上的扩展。"孤客郢城归"表明朋友即将独自一人回到遥远的地方,郢城在古代是一座边远的城市,增添了一份旅途的艰难与孤独。

诗的后半部分转而关注到了南方的丰饶景象。"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描绘了南方水乡的丰收景色,通过对稻禾和菰米生长状况的描述,表达了对朋友归乡后能享受到美好生活的期盼。

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则是诗人在送别时的心情写照。"悬知"意指挂念,"倚门望"则是表达了诗人站在门前远远地凝望朋友离去的方向,心中充满不舍。而"遥识老莱衣"中的"老莱"可能指的是古代贤者莱子,其衣着简单,这里借用来形容朋友平凡而质朴的装扮,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朋友品格的赞赏和对其安危的关切。

整首诗语言简洁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别之愁和对远方朋友生活的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送方城韦明府

遥思葭菼际,寥落楚人行。

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

使车听雉乳,县鼓应鸡鸣。

若见州从事,无嫌手板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送丘为往唐州

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

四愁连汉水,百口寄随人。

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

朝端肯相送,天子绣衣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